mRNA研究領域冷門 卡里科歷經賓大減薪也無懼

記者沈能元、李樹人/綜合報導

新冠疫情爆發後使mRNA廣為人知,諾貝爾獎也頒給對此有巨大貢獻的卡里科和魏斯曼。但其實這項研究在十多年前相當冷門,卡里科還曾被服務的大學減薪,研究之路相當崎嶇。

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2022年卡里科和魏斯曼也獲得由台灣企業家尹衍樑創設的「唐獎」的「生技醫藥獎」,二人今年8月才到過台灣接受頒獎。

台灣的國衛院長司徒惠康透露,在頒獎晚宴上曾與卡里科聊天,她為人謙和,但在談及研究歷程時,則有些委屈及小抱怨,她指研究領域太冷門,還一度被賓州大學減薪,而且研究經費也不多。

司徒惠康表示,在美國執行研究計畫,必須申請研究經費,但早年mRNA技術屬於偏冷門領域,沒有人可以看的這麼遠,發現其中潛力,尤其卡里科來自東歐,美國大學很難大力支持一名異國學者。

台灣中研院院士陳培哲也指出,卡里科的疫苗研究之路崎嶇不平,她隻身從匈牙利渡海到美國投入mRNA技術,前十年遭遇瓶頸,但仍舊堅持到底,終於締造出免疫學重大突破,整個過程曲折,最後終獲成功,激勵人心,宛如一齣勵志電影。

司徒惠康表示,新冠疫情加速mRNA技術發展,順利研發mRNA新冠疫苗,全球累積接種人次超過上百億,證實其在人體的安全性及效果;在施打mRNA時,注射局部附近的淋巴結出現強烈反應,為此,讓癌症治療開闢出一條新路徑,相關癌症疫苗、藥物已成主流開發趨勢。

陳培哲說,最近一兩年藥廠研製黑色素癌疫苗、胰臟癌疫苗,台大癌症中心也參與臨床試驗,一旦完成三期,順利問世,勢必締造癌症治療的新世界。原本全球醫界認為這兩名科學家應在去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肯定,但結果令人意外,今年得獎,讓人心服口服,實至名歸。

魏斯曼今年8月在台灣出席第五屆「唐獎」演說時提及,接種疫苗每年可預防四、五百萬人死亡,經核苷修飾的mRNA技術於15年前被研發出來,在疫情期間大放異彩。

卡里科(右)自承在家中接到諾貝爾獎的得獎通知感到很意外,她是來自匈牙利的移民。左為卡里科的丈夫弗蘭西亞。(路透)

卡里科則以「mRNA療法--我的生命之旅」在北一女中發表專題演說,她以自身崎嶇波折的人生經歷,鼓勵在場的青年學子,保持熱情,相信自己,學習與壓力共處,不斷學習成長。

疫苗 諾貝爾獎 癌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