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花費高 嬰兒潮世代擁抱「共居」 美此類社區已有17個

編譯盧炯燊╱綜合報導

嬰兒潮世代已成了銀髮族,很多是在家中過著自由的獨居生活,不少人希望就此安享晚年,可是面對生活成本及房價上漲等實際挑戰,使更多長者願意「共居」(cohabitation),和「嬰兒潮室友」(boommates)作伴。

面對生活成本及房價上漲等挑戰,更多長者願意「共居」。圖為佛州馬蹄鐵灘的一群退休居民,在前院舉行每周營火會。(美聯社)

居家養老是不少人的願望,但是不要說租金高昂,即使是自己的房子,維護修理,加上地產稅及保險費用等開銷,對於已無收入的退休一族來說並非易事,於是把自己房子部分出租就成為解決方案。

NextAvenue是一個專為50歲以上人士而設的資訊網站,在最近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指出,隨著房價上漲、地產稅及保險費用持續飆升,使得居家養老變得愈來愈困難,因此,與同是嬰兒潮世代的室友合租或出租房屋,愈來愈受歡迎。

除此之外,長者醫療保健公司Alignment Health的一項調查,也指出長者對居家養老問題所存在的焦慮,例如如果突然發生醫療緊急情況,獨居很容易錯過施救時機,或是獨居時若需要他人協助,會給成年子女帶來負擔。

老年人通常是最受忽視的族群,對長者而言,尋找新住所格外困難,在大房子裡獨居有安全疑慮,但若他們要搬離,選項並不多,且並非人人適合老人住房或療養院。

長者把房子分租出去或是合租房子,既可分擔居住成本,也可互相照顧。(美聯社)

在這些情況下,「共居」開始成為趨勢,把房子分租出去或是合租房子,既可找到人分擔居住成本,也可互相照顧。

一名長者說,共居讓人忘了過去和遺憾,和一群相同年紀的人一起變老,即使想起過去,也是開心的。她認為,「共居」既有自己的空間,也有人相伴,可互相協助、關照,減低風險,比住到療養院好上百倍。

此外,近年出現一種新興老人居住方式「長者共同住宅社區」(senior cohousing communities,簡稱 SCCs),這是統合公共區域和私人住宅的共居形式。第一個現代共同住宅社區1972年在丹麥興建,美國則是在21世紀初開始,目前此類社區有17個,另有28個正在籌畫或興建。

這種社區的居民根據共享的價值觀而選擇共同居住,例如希望推動環境永續或是伸張社會公義,可能會有社區願景宣言,說明重要原則、社區治理方式和決策結構。

並非人人適合住療養院。(美聯社)

居民住在各自的房屋,但共用一些空間,例如裝設廚房、圖書館和健身房的公共大樓,庭院和花園的設計鼓勵住戶互動,所以居民常常一同進餐或是做其他活動。與傳統55歲以上者的社區不同處,在於前者是開發商規畫管理,長者共同住宅社區則是住戶自行興建和管理,通常規模不大。

保險 療養院 房價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