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汶震捐款「如雪片飛來」…世報同仁拆萬封信 善款紀錄仍保留

記者高雲兒/紐約報導

2008年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後,當時的世界日報社長張漢昇回憶,世界日報出於社會責任感,一方面事無巨細地報導災區情況,同時也成立世界日報四川賑災基金會,積極募捐,「一開始想著將善款盡快送到,只打算籌款一個月,後來因為反響太熱烈,又整整延了一個月」。

當時負責登錄捐款的人資室經理武賽齡表示,讀者捐款最終在兩個月籌得288萬3467.28元;但是直到第二個月的月末,仍有很多讀者聯繫捐款,「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華埠餐館老闆,她晚上很晚下班後,轉了幾趟車,把她和員工的捐款送到報社來」。

現任世界日報總管理處總經理張漢昇表示,他一直秉持要把愛心捐款全部用在災區的理念,並向讀者清清楚楚交代捐款使用的情形,因此用整版披露善款使用情況,現在也保留著紀錄:40萬是世報在紅十字會下設的專戶捐款;98萬3000元委託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在四川等災區建設愛心小學,並捐助因地震導致家庭貧困的高中生和孤兒;20萬用於幫助四川崇州市雞冠鄉小學受災嚴重的貧困學生與孤兒;5萬元幫助巴蜀金河電站的五位孤兒;15萬元資助四川搶險救援人員的專業培訓;還有20萬元用來幫助四川音樂學院國際演藝學院的88位大學生。剩下的捐款和利息設立專項獎學金,繼續資助災區學生。

張漢昇回憶,當時很多讀者是用信件將捐款寄來,真是是如雪片般飛來。為了為對捐款者負責和謹慎,武賽齡也表示,只由她與另外一兩個同事負責款項登記,為了加速處理,她周末也把信封抱回家,「甚至把我父母的麻將桌清出來,一封一封整理,每一筆都仔仔細細登記」;她和同事拆了1萬多個信封,整理了1萬4000筆捐款,「那些信封我們也留著,為讀者的捐款信息留底,一直留了八年」。

這樣面面俱到的工作,仍不免受到部分讀者的質疑。武賽齡說,她有時接到讀者電話,對方很尖銳地質疑款項使用情況,「我都會用十二萬分的耐心,告訴他使用情況,聊上半小時和40分鐘也不少見」,她會向讀者一一解釋愛基會,和各大學校的情況,「如果你有疑問,我會一直解釋到你清楚為止」。

當時在第一線負責款項登記的世報資深主管武賽齡,她有時接到讀者電話,對方很尖銳地質疑款項使用情況,「我都會用十二萬分的耐心,告訴他使用情況,聊上半小時和40分鐘也不少見」。(記者高雲兒/攝影)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海外華人透過世界日報熱心捐款,2009年世報將善款捐助給災區學童。當年學童已長大成人,甚至到國外攻讀博士,回饋社會。(本報檔案照)

世界日報 地震 華埠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