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 效果有限

社論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歐盟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EV)徵收臨時關稅,因為它認為北京對這些汽車製造商,提供了不公平的補助。除了歐盟本已徵收的10%關稅之外,大多數業者還面臨17.4%至38.1%不等的額外關稅。

表面上,歐盟展現出反傾銷的決心,中國也揚言將提出反制報復措施。但實際上,歐盟掙得了面子,中國則贏了裡子。

歐盟的臨時關稅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是因為中國汽車製造商可以輕鬆吸收這些相對不高的關稅,並維持利潤。中國企業在中國銷售電動車的價格遠低於歐洲,只要比較兩地標價,就知道中國企業仍有很大空間,吸收關稅,並且獲利,這些關稅只會減緩、而無法阻止中國車商進入歐盟的腳步。

而且一些財力雄厚的中國企業已決定在歐盟境內生產汽車,比亞迪和奇瑞已經確定在匈牙利和西班牙設廠。歐洲國家也正在競相吸引更多中國汽車製造商,發展當地供應鏈和就業機會。一家電動車廠通常需要每年銷售10萬輛左右才能回本,但若採取進口電池等關鍵零件,然後在當地組裝的「組裝製造」方案,更有吸引力。

其他汽車製造商還可以在歐盟以外找到價格實惠的生產基地。市值50億美元的中國電池製造商國軒正在地中海南岸的摩洛哥開設新工廠;其他業者也在土耳其設點。

即使製造中心離歐洲很遠也不是問題,只要投資國與歐盟有自由貿易協定就好。例如歐盟打算加徵20%關稅的中國吉利汽車,其所投資的Polestar已同意在南韓現有雷諾廠生產汽車;Polestar執行長英根拉斯(Thomas Ingenlath)表示,該公司甚至可以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新工廠向歐洲出口電動車。

另一種選擇是改變生產策略,各品牌可以選擇嘗試在歐洲銷售更多混合動力車,甚至內燃機汽車,而不再是出口電動車,因這兩種動力車型都不受關稅影響,而且還可趁勢擺脫電動車銷售趨緩。

最後,關稅還不是境外企業在歐盟面臨的唯一風險。在9日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極右翼政黨獲勝,而關注環保的綠黨失利,這可能會削弱對電動車政策的支持,而歐盟國家政策也可能改變: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在去年12月提前結束了補貼計畫。

至於中國的報復反制,一般認為機會不大。北京固然對關稅不太高興,可能對豪華汽車、優質白蘭地或飛機零件等一些歐洲商品徵收關稅進行報復,但考慮到國內面臨的經濟壓力,不太可能倉促與其第二大貿易夥伴爆發全面貿易戰。

此外,對不同意這項調查的歐盟國家,有可能聯合起來要求降低關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可能需要等待觀察一段時間再伺機而動。

像德國就一直要求歐盟將電動車關稅維持在低水平,德國官員就擔心歐盟的懲罰性關稅將引發中國的報復,影響德國企業及其頂級產品,從而嚴重衝擊的德國出口經濟。

但德國和這些企業的做法有點短視,因為中國一直很有信心能在本土市場擊敗歐洲賣家,短期來看,這些德國生產商在中國市場仍然可以賺錢,但幾年後會是如何,沒有人敢打包票。在中國本土企業逐步取代德國企業之前,德國企業應該為在中國的長期發展做好規畫。

中國仍願意與歐盟進行談判,以避免全面的貿易戰。目前尚不清楚如果中國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可能會提出哪些指控和論點,中國必須找到歐盟沒有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的具體方式。就目前而言,中國還沒有足夠論點。

何況歐洲是北京電動車發展的關鍵,在2021年歐洲超越亞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出口市場,2023年歐盟更占中國電動車出口的38%,因此中國很難一下子改變市場,況且巴西、土耳其和美國等潛在替代國家也已開始防堵中國電動車入境,美國5月還將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提高了四倍,從25%提高到100%,全面封殺中國電動車進口。這讓歐盟成為唯一足以吸收中國過剩電動車產量、既富裕又龐大的市場。

雖然關稅對消費者和減排目標來說不是好消息,但中國公司在歐洲生產新型電動車還是持續會受到歡迎,這也意味著,這個產業未來將在歐洲市場面臨更多競爭。

歐盟 關稅 電動車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