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短視近利 基辛格被逼下台
面對AI轉型困難、業績虧損、被競爭對手壓制,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上個月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還充滿幹勁,聲稱業務正在取得進展,然而12月才剛開始,他就被逼,宣告退休。英特爾董事會同時任命擔任財務長辛斯納(David Zinsner)以及產品部門執行長霍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為臨時共同執行長,開始尋找新CEO。
作為英特爾40多年的老兵,基辛格在四年前臨危受命接下執行長,制訂出雄心勃勃的計畫,全力投入先進製程研發。雖然英特爾技術在他領導下有了顯著的進步,但公司業績和股價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英特爾董事會的耐性也在他無力扭轉頹勢的過程中消耗殆盡。由於董事會傾向於以快速轉虧為盈為目標,雙方衝突升級。
基辛格於2021年回歸擔任CEO,當時被認為是英特爾的「救世主」,他目標放在幫助英特爾重振代工業務、奪回晶片製造業「前段班」地位。因此全力研發先進製程、爭取「晶片法」(Chips Act) 補助,成為他近四年來的工作重點。基辛格的開發先進製程策略,都押注在研發18A製程,與台積電和三星電子展開直接競爭。根據他的復興策略,他打算擴大英特爾的製造業務,包括在俄亥俄州建造一個龐大的晶片廠。
雖然在基辛格的領導下,英特爾的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估計明年就可追上台積電,但在爭取補貼、銷售業績和股價表現方面,一直舉步維艱。
商務部11月底確定根據「晶片法」向英特爾提供直接資助78.65億美元,低於最初宣布的85億美元。另一方面,人工智慧(AI)重要性日益提升,英特爾落後的狀態更為明顯,不僅此領域幾乎完全缺席,就連其核心中央處理器(CPU)市占率也快速流失給競爭對手AMD。
這種困境清楚體現在業績上,英特爾第二季意外虧損,並發布悲觀的銷售財測,還暫停了1992年以來一直支付的股利。為了控制成本,裁員15%,導致更多投資人的猜疑,英特爾股價暴跌,市值流失一半以上。
英特爾董事會逼基辛格離職,代表公司策略的重大的轉變:「先進製程」被叫停。以新任臨時共同CEO人選來看更是明顯:辛斯納的職責是監督最近的成本削減工作,霍特豪斯的專長在產品銷售,他們都沒有像基辛格那樣的技術專長。這樣的任命編組,可確定該公司將分拆製造業務。
分拆的優點在於:公司可以專注於為PC、資料中心和AI設計電腦晶片,為特定市場提供更先進的晶片。英特爾代工部門(Intel Foundry)可以自由地吸引這些競爭對手作為潛在客戶,提供英特爾自己的工廠來為這些公司製造晶片。還可以尋求外部投資或借入巨額資金,而不會讓英特爾產品部門(Intel Products)背負數十億美元的債務。
不過,分拆的缺點在於英特爾依然面臨不小挑戰:開發先進製程需要新的支出,英特爾董事會受不了長期虧損而逼走基辛格,證明它不會支持燒錢的項目。
此外,英特爾雖是晶片封裝和設計方面的創新者,仍掌握PC和伺服器市占率高達三分之二的X86處理器,但此處理器在資料中心的重要性愈來愈小,英特爾無法像2010年代那樣靠X86 CPU獲取巨額利潤。
作為一家企業,董事會向股東負責是天經地義,沒有太多企業和投資人能夠忍受長期虧損。但如果目標明確、策略得當,有時就應當放手讓執行者去做。英特爾的人事更迭反映出一家企業在面對長期戰略目標和短期業績表現之間的取捨。基辛格的離職只能說明英特爾董事會想在財報上止血,而退出先進製程之列。
短期的三、五年內,英特爾可能很快就因分拆代工部門,讓財報迅速出現黑字。但把眼光放長到未來10年、20年,在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繼續雄霸晶片製造領域時,英特爾是否會淪落成一家二流甚至三流的晶片供應商,時間將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