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矛盾 牽動台海危機
近日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報告指出今年可能爆發台海危機。多數學者認為無論美中如何控管兩岸緊張關係及中國經濟衰退,皆未能改變台海危機的可能性。
國際期刊當代中國以問卷設計不同的「統一台灣」手段,其他包括58%支持「在台灣外圍發動有限度的軍事行動」;各有57%支持「對台灣實施經濟制裁」和「維持現狀,以強化經濟與軍事實力,直至統一」。顯然無論是從學者或公民視角檢視,超過半數以上認為台海已蘊藏潛在高度危險。
適逢中國轉型社會進入高風險階段,群體性事件及維權抗爭爆發頻率及規模有漸增趨勢,衝擊社會秩序穩定。無論是從各地封控疫情爆發中產階級「白紙運動」到退休人員「白髮運動」,勞工運動、金融詐騙、同志運動、土地徵收、房屋拆遷、環境汙染及少數民族分離主義抗爭問題,均凸顯中國隱藏高度社會不安全感。
習近平曾警告,必須防範國家7大風險,須防範非政治性的抗議轉變成政治性運動,防止爆發「顏色革命」,慎防「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直言之,20大後中國更邁向高風險社會。
若中國經濟持續萎縮衰退及伴隨高失業率,不斷滋長「相對剝奪感」誘發民眾不滿,致社會維權抗議方興未艾,在多領域爆發抗爭頻率及規模增長,隨著社會抗爭次數逐漸攀升,「非政治性風險」可能擴散至全國,最終演變成「政治性風險」,攸關中國社會穩定及黨國政權存續。
近年來中國公共安全支出增長率已高於經濟增長率,且連續10年支出總額高於國防經費,此不僅揭示黨國體制對內外治理危機挑戰的擔憂,同時也折射出民眾負面情緒趨於暗潮湧動,亟待進行結構性改革。中國不應一再強化其國家「專制性能力」,而是應增進國家對公民社會協商對話「基礎性能力」,緩和威權黨國體制與公民社會對立及衝突。
中國社會處在急劇變化的轉型期,若不注重公平和公正,將使得群體性事件更易產生。儘管中國社會情勢短期內應可維持穩定可控局面,但長期則可能激化社會衝突。
從既往中國對外發動軍事戰爭動機來論,相當程度是運用對外戰爭轉移內部社會矛盾。是故,主張「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一中原則帶來戰爭」之賴清德新政府,應戒慎恐懼勿觸及「法理台獨」、「台灣正名」,避免招戰;應約制激進兩岸路線飆漲,免於瀕臨兵凶戰危之險境。
美國公開介入台灣選舉,從眾議院議長強生會見台灣駐美代表宣稱「支持台灣嚇阻中國以及中國的任何軍事挑釁」,到總統拜登也宣稱派遣高級代表團訪台,並在選後立即來台。
美一系列預防性措施,目的在影響台灣選舉過程、結果及警戒新政府勿提出過於激進兩岸路線,並具威懾中國勿對台動武或經濟制裁之目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