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讓或不讓 應從同理心出發

鄧鴻源(新北市)

讓座是發自同理心的表現,日前台灣的台北捷運又發生幾起讓座與否而衍生的糾紛,令人感慨。

他國怎麼做?德國與新加坡的捷運也有博愛座,但是他們沒有正義魔人,而是由乘客衡量自身的身體狀況與公德心,決定是否讓座,他們的老人一般也不會主動要求讓座,畢竟公德心發自個人的良心,無法勉強,只能從家庭與學校做好教育。

德國捷運車廂的博愛座平常沒有人會去坐,是理所當然保留給需要的人,所以可以看到車廂內站著的人真的不少,不過若是尖峰時刻,大家也不會拘泥於形式,想坐就坐。在德國捷運上,坐在博愛座的人不會被要求離座,因為這基本上違反歐洲尊重他人的自由與人權的風俗,因要求別人讓座,常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是件很失禮的事。

新加坡老人也不會理所當然地覺得年輕人應該「敬老尊賢」,新加坡人往往是活到老、做到老,老人家一般都有工作能力,既然勞動都沒問題了,那麼搭捷運站個幾站,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讓座如同盧梭所說「德行就是靈魂的力量」,而德行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是文明人應該具有的美德,如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想到自己年老時或家中老人也遇到此情況時怎麼辦?

北捷博愛座的設置有其必要,至於是否讓座,不應訴諸道德勒索,應該要從教育做起,培養民眾的公德心與同理心,畢竟,隱性需求是看不見的,我們憑什麼以肉眼去判定誰才有資格坐博愛座呢?

捷運 博愛座 新加坡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