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貸大增 不需擔心風險?

劉瑞華(台北市)

「沒有限貸令」,從金管會到行政院一再宣示,甚至勞駕賴清德總統親自上電視,全台灣的人都知道了。於是央行總裁第二次約見銀行高層,取消之前對於房貸比例太高的關切。問題是,台灣真的不該擔心房貸大幅增加嗎?

央行成為「限貸令」的麻煩製造者,說來很冤枉,因為今年以來房價上漲的確是事實,而以往央行用約見銀行進行信用管制都沒被政府高層指責,為何這次表錯情,關鍵就在這次違逆了「新青安」政策,因此央行總裁新的說法是「沒有限貸令」,新青安更沒有限貸令。

其實央行的主要職責是控制通貨膨脹,為何特別關切購屋貸款比例過高,表面上是房貸屬於銀行的長期資產,房貸金額成長一方面降低銀行資金流動性,更深層的原因是房貸信用擴張會使央行的利率政策有後顧之憂。如果央行必須升息來抗通膨,引發房貸族無力償還,那要怪誰?

賴政府顯然對新青安政策非常肯定,才會不惜向央行施壓。老實說,台灣政府只提供利息補貼,要求銀行對特定對象放寬貸款條件,風險責任由銀行與央行承擔,可謂高招。然而只要多想一下,鼓勵貸款購屋當然是增加需求,房價豈能不漲?

在資金方面,貸款需求的增加有銀行法的房貸比例上限,購屋族無法得到房貸,未必是由於限貸令,而是銀行沒有貸款額度。

偏偏在台灣政策提升房貸需求的時候,銀行的資金由於存款不增,讓貸款能力受限。銀行的存款近年來大量流向其他投資機會,例如美國升息造成與台灣的利差擴大,導致以美國債券為標的的儲蓄險在台盛行,吸收大量資金。再加上股市裡出現許多頻繁配息的ETF,動輒吸收數百億資金。

這些變化讓銀行存放款結構出現少進多出,雖然獲利不差,但風險升高。

以上種種現象其實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台灣的利率會不會太低?

當美國暴力升息對抗通膨時,台灣的物價也有上升的現象,台灣的央行只小升一點利息,除了房價上漲引起注意之外,台灣的通膨不算嚴重;是否升息是央行的判斷,然而為了擔心房貸風險找銀行喝咖啡,就惹來賴清德總統與行政院長大動作指正,以後央行還能做事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次央行只是觸碰了賴總統最敏感的新青安。央行的做法被誤解為限貸令才會如此難堪。然而就算總統下令保證新青安都能拿到貸款,銀行裡資金不足還是會引發另一波信用緊縮。

(本文取自9月6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清大經濟學系教授)

央行 貸款 升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