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打詐儀表板掀潘朵拉之盒
台灣內政部推動的「打詐儀表板」,實際上是對台灣政府多年來治安數據造假的一次公開宣判。過去,官方公布的數據如同一層粉飾太平的面紗,隱藏了犯罪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現今透過打詐儀表板,我們看到了詐騙犯罪的真實面貌,讓人震驚,也讓人憤怒。這不僅是數據顯示的問題,更是過去那些選擇視而不見的台灣官僚們是否應承擔行政責任的嚴肅問題。
打詐儀表板揭示了台灣詐騙犯罪的恐怖規模。在過去的統計數據中,台灣政府一直使用過於簡化的「刑案紀錄表」向社會展示治安狀況,這讓人質疑其誠信。單是今年7月的詐騙財損金額就達到台幣110億(約3.4億美元),而整個去年的官方數據僅顯示全年台幣89億元(約2.7億美元)的損失。
這種懸殊對比,無疑是對台灣公眾的長期蒙蔽與欺瞞。如果不是此次內政部曝光真實數據,台灣民眾恐仍活在假象中,誤以為台灣政府打詐成效卓著,實際上詐騙犯罪早已滲透台灣民生經濟,甚至威脅到台灣整體財政的穩定。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數據虛假問題是台灣政府治理模式中的系統性病灶。過去官員不願正視詐騙問題,背後深層次原因何在?是否是維護政績的手段,抑或是在應對犯罪問題上的怠惰?為何需要這麼多年才能讓真實數據見光?這種長期的忽視不僅導致問題累積,更加深社會對台灣政府治理能力的質疑。打詐儀表板雖讓真相浮出水面,但是否足以撼動長期以來的政治文化慣性,仍是未知數。
過往台灣政府打詐行動過於表面化,缺乏實質的制度改革與預防機制。在數據美化的背後,是台灣政府對詐騙犯罪的消極作為與應對不力。在長期忽略問題的情況下,詐騙組織不斷壯大,並將詐騙產業鏈國際化。台灣政府多次宣稱成立打詐國家隊卻未見具體成效,反淪為形式上的自我標榜。此次公布的數據揭露了台灣在詐騙犯罪防治上的空白與無力,甚至可以說,多年的努力只不過是裝飾門面的數字遊戲。
那麼,該如何回應這場治理上的「數據泡沫」?單靠公布打詐儀表板絕非終點。台灣政府必須認清,數據透明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後續如何進行政策修正與法律改革。從戰術角度提高犯罪成本、刑罰力度等手段,到戰略格局以建構民眾數位安全素養教育扎根。這些都是要立即推動的舉措,而非僅依賴數據更新換取一時的公眾支持。數據顯示問題,卻只有實際行動才能根治問題。
此外,金融監管的漏洞與執法機構的無力,助長了詐騙犯罪的猖獗。在面對跨國詐騙集團時,現行法律與執法機制的反應速度,遠不及犯罪分子的洗錢速度,這也導致了被害人無法挽回損失。金融機構須與司法系統更緊密合作,賦予警檢更大權限攔截可疑資金流,才能有效打擊這種犯罪行為。再者,台灣政府不僅要正視問題,更要有面對過去數據粉飾問題的勇氣,相關官員應公開道歉並辭職以示負責,才能重建台灣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此次公開真實詐騙犯罪數據的舉措值得肯定,多年來,數據的虛假粉飾早已讓社會對政府的治安治理能力產生深刻的不信任感。未來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以此為契機,徹底改變治安治理模式,透過更有效具體的政策改革與跨國合作,真正有效遏制詐騙犯罪的無限蔓延,恢復台灣社會大眾對政府防制詐騙犯罪的信心。
(本文取自9月8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時事觀察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