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 避戰第一步 從揭發真相開始
俄羅斯國防部長說,「10年內恐在歐與北約開戰」。若德國前首相梅克爾的看法為真,出身經濟學的這位防長,並非主張莫斯科攻擊北約。他是警示,北約與美國的政經與軍事部署完成後,可能就會刺激、挑釁與誘發克里姆林宮先下手而惹出事端;如同2014年美國「玉成」烏克蘭極右派政變8年後,挑釁俄羅斯犯罪而侵烏快滿3年。
梅克爾近日出版回憶錄,根據記者的解讀,重點之一是「俄羅斯領導層竭盡努力,避免因烏與北約衝突」。這是合理的看法,畢竟北約海陸軍力對俄羅斯的優勢大於3比1,戰機優勢是10比1;北約應付長期戰爭的經濟能力也使俄羅斯相形見絀。《美國保守派》雙月刊主編S. Maitra半年前有書,遍觀史料、案例與俄之軍事行動,結論是莫斯科當國安受到威脅時才會使用武力制衡,其軍事目標是平衡地緣政治,欠缺占領土地的意願或能力。法國學者E. Todd說俄人口縮減,只求維護領土現狀,不是擴張。
克林姆林宮現在占有烏克蘭近兩成領土,剛好是證據,不是顯示俄羅斯要取人土地,而是支持前三人的見解:俄烏戰爭爆發1個多月後,兩國已在土耳其完成和平協議,俄撤軍而烏克蘭不入北約。彼時若執行,烏克蘭不再損失寸土;但英美當時出面否定協議,他們的目的近日再次顯現。美國防長說,「我們要弱化俄羅斯」;英國前首相強森上個月底受訪,承認「我們發動代理人戰爭」。
可能有人認定,梅克爾、Maitra、Todd與更多有相同看法的俄羅斯專家,觀點並不正確,惟這不是重點。要處在於,假使傳媒不先入為主,而是一本初心,平衡呈現事實與意見的多種面向,是不是可能減少事後諸葛的悔之已晚?
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官方理由是該國擁有大量毀滅武器,華府必須先下手為強,不能肆虐後才出面收拾殘局。但美軍與北約若干響應國家派兵入內後,掘地三尺,未見武器。次年,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在5月與8月於10版與頭版向讀者道歉,表示不該沒有查核而誤信官方宣戰的口實,不該扮演說謊政府的喉舌。但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伊拉克國不成國,其後伊斯蘭國捲起的動亂至今沒有結束,中東、北非難民因鄉土遭破壞而大量湧入土耳其與歐洲,捲起排外浪潮至今。
同樣,就俄烏戰爭,西方主要傳媒幾乎沒有誠實轉載,遑論穩定、持續與不斷凸顯梅克爾等人的觀點;對於早在2002年入秋至今,一些半學術或銷量不大的雜誌,已經陸續揭露,也提供允稱詳細的證據,指陳英美在開戰後就阻止和談的過程,西方檯面上的傳媒也罕見報導。反之,對立於此的說法,卻自始定調至今:戰爭爆發當日,拜登就說這是「無人挑釁」而不必爆發的戰爭;去年此時,為了給予烏克蘭新的軍援600多億美元,他說,「如果普亭在烏克蘭獲勝,他…會攻擊北約盟國。」
戰爭無法完全由傳媒挑動,但傳媒恪遵自己的行業準則,盡量多面呈現戰爭事實的兩面或多面、設法給予互斥的意見都有露臉的機會,也許仍可減少戰爭的發生機會。「歐洲委員會議會大會」10月1日表揚亞桑傑(J. Assange),指其是受白宮迫害的「政治犯」而不是危害國安的刑事犯。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戰爭起自謊言,和平也能夠從揭發真相開始。」如果這太樂觀,新聞界仍然理當用此提醒與敦促自己,敬重本業也是強化公信力的不二法門。
(本文取自12月19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