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行動才是顛覆台民主

苑丹東(高雄市)

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總是少不了一齣又一齣的高潮迭起,這次的主角是《選罷法》、《憲法訴訟法》和《財政收支劃分法》這三部爭議法案。立法院20日審議上述三大法案,「青鳥」再度飛出來,這場政治大戲如同一場無盡的棋局,每一個法案都是棋盤上的棋子,而政客們則像是棋手,各自盤算著如何在局中獲得更多的籌碼與優勢,讓觀眾既瞠目又無奈。

首先來看《選罷法》,這個法案要求將身分證影本納入罷免連署的必要條件,當民進黨提出類似修正案時,其理由被視為正當與嚴謹。然而,當國民黨支持相同的想法時,這一提案卻被批評為侵犯個資,顯示出雙重標準,如同魔術師帽子下不斷變換的意外驚喜。

再來是《財政收支劃分法》,這法案旨在實現地方財政的平衡,民進黨在野時極力主張其正義性,但一旦執政,相同的法案卻被標籤為不公。此外,《憲法訴訟法》的修正意在增加憲法法庭的代表性和正當性,但民進黨卻將其描述為毀憲行動,混淆了保護憲法與破壞憲法的界限,反映出政治分歧如何塑造公眾對法律改革的看法。

事實上,在野黨之所以會推動這3大法案,正是因為對民進黨政府的不滿達到沸點。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以不到40%的支持率就大刀闊斧地進行施政,卻對其餘60%的民意視若無睹,這讓在野黨和許多民眾感到無比憤怒。執政黨的執政風格,說白了,就是「集權」加「集錢」,既要穩固自己的政治地盤,又要通過政策操控將資源向自己傾斜。

面對這樣的局面,在野黨選擇以立法反擊,用修法的方式試圖平衡權力結構,表面上看似是一場政治鬥爭,實際上卻是一次民主制度的自我調節過程。但青鳥卻跳出來大聲指責,硬是將這些修法汙名化為「毀憲」、「亂政」,這種簡化式的論述背後,究竟是無知還是故意?答案恐怕耐人尋味。

更有趣的是,青鳥並沒有對民進黨政府的不當行為提出批評。賴清德政府的集權政策早已引發民間不滿,國會的角色更是在民進黨的強勢運作下被邊緣化。這樣的執政風格,才是真正對民主機制的傷害。然而,青鳥似乎選擇性地忽視了這一點,反倒把所有矛頭指向在野黨。

說穿了,青鳥的抗議行動,根本不是站在民主價值的立場,而是站在執政黨的利益陣營。他們的指控看似高舉正義的大旗,實則是一場為特定政治勢力服務的政治秀。如果真的關心民主,就應該對任何一方的濫權行為保持同樣的警惕,而不是選擇性地充當某一政黨的側翼工具。

最終,台灣的民主需要的是一個公平透明的對話空間,而不是像青鳥這樣扮演「民主衛士」角色,卻讓自己陷入立場偏頗的困境。民主的核心是監督權力,但這種監督應該是雙向的,而非針對在野黨一邊大肆攻擊,對執政黨卻閉口不言。青鳥此番行動,反映的不是民主價值的捍衛,而是對民主邏輯的顛覆。

(本文取自12月21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時事觀察員)

民進黨 賴清德 罷免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