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銳減 阻礙全球淨零

編譯林聰毅/綜合報導

隨著森林保育等碳抵換計畫的效益遭受質疑、以及碳抵換的需求大幅下降,全球碳權交易銳減,阻礙了全球推動去碳化的努力。

日經新聞報導,航空公司和其他排放信用的主要買家紛紛開始避開碳權交易市場,碳權期貨價格已從2021年的高峰大跌90%,使這項金融工具難以在全球去碳化行動扮演主要角色。

殼牌公司執行長薩萬今年10月說,已放棄每年花1億美元用於碳抵換的計畫,引發熱議。殼牌常在私人自願性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權,以抵銷生產和運輸液化天然氣(LNG)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該公司原本計劃每年購買價值1.2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到2030年。

碳排放交易有二類型,一由歐盟等公共實體主導,一是私人專案開發商發行的碳權。假如一家企業被公共機構規定排放上限,就須依法定計畫購買配額,以抵銷超過上限的排放量。設定自願減排目標的公司可利用私人碳權以達成排放目標。

殼牌和其他公司已決定不使用私人碳權,因為質疑其效益。由於預期需求疲軟,在芝商所(CME)交易的碳權期貨大幅下跌,涵蓋航空公司排放量的碳權期貨價格在11月觸及上市後最低點。私人碳權通常涉及以自然計劃為基礎的碳抵換,例如森林保育計畫。若專案環境效益獲得私人認證機構認可,專案開發商就會發放碳權。 然而,劍橋大學教授等一群專家最近檢視18個主要森林保育計畫後發現,這類碳權只有6%實現承諾的減排量。

私人市場的碳權交易規模仍很小,在2022年總額為19億美元,不到公共排放交易系統交易的1%。

專家表示,雖然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的上升幅度限制在攝氏1.5度之內,但除非增加使用廉價、容易取得的私人碳權,否則這項目標將很難實現。

歐盟 天然氣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