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中國祭關稅 西方引發新風險
西方國家為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風險,近幾年祭出關稅、或在友好國家建立供應鏈等措施。但目前證據顯示,這正引發新的風險,例如美國買家的成本變高。而且,若台灣等地方爆發實際衝突,西方也可能更難加碼對中國實施制裁和貿易管制。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在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設廠有其優勢,但就目前而言,亞洲的供應鏈看起來似乎只是在拉長,例如不在中國大陸、而是在越南或泰國組裝陸製零件。
國際清算銀行(BIS)研究人員去年10月發表的文章指出,跨境供應商網路(尤其是涉及美中)2021年來已拉長,但未變得更「密集」。換言之,每名客戶的平均供應商數量並未增加。在供應商數量相同的情況下,供應鏈卻更迂迴,意味著複雜性增加、透明度降低,但不見得更有韌性。
供應鏈拉長可能意味成本會跟著升高。歐洲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去年9月的研究發現,自2017年以來,美國大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改從越南進口,而美國從越南進口的成本在同一時期也上漲近10%。
聯準會(Fed)、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和其他機構的研究則顯示,川普時代的關稅可能會提高下游產業的進口成本,從而減少美國製造業的整體就業和產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