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歐美仿效中國產業政策 在清潔能源領域瘋狂追趕中國

編譯馮克芸/即時報導
中國電動車市場前景看好。圖為民眾在參觀一汽集團旗下新能源車型奔騰PHEV。(新華社資料照片)

紐約時報27日報導,如今在電動車、太陽能板等領域,美國和歐洲努力追趕中國,中國的產業政策之所以能夠如此遙遙領先,原因是他們非常善於利用政府和銀行業的所有槓桿,全力拉抬。而如今美國總統拜登和歐洲一些國家領導人決心發展本國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等的製造能力時,採用了中國培育產業的一些政策。專家說,那些辦法可能很浪費,但很成功。

紐時說,中國如今在工業上的領先地位,得益於數十年來利用一黨制國家的力量,拉抬政府和銀行業的所有槓桿,同時鼓勵民營企業之間瘋狂競爭。以太陽能板和電動車為例,中國的製造能力是建立在先前對化工、鋼鐵、電池和電子產業的培育,以及對鐵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的大量投資之上。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從2017年到2019年,中國在產業支持方面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高達1.7%,是其他國家的兩倍多。這些支出包括國有銀行提供的低成本貸款,以及省級政府提供的廉價土地,但卻幾乎不指望受援助的企業能立即實現獲利。

與此同時,美國和其他國家還指控,中國規避國際貿易規範、參與盜竊智財權、使用強迫勞力等。

上述這因素加在一起,使中國如今有能力,向競爭對手國大量供應低成本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

研究太陽能產業的威斯康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內梅特(Gregory Nemet)說,像中國這樣做大,有其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當投資導致產能過剩,抑制中國企業的獲利能力時,中國願意承受損失。」

紐時指出,美歐和其他富裕國家現在正瘋狂追趕,希望糾正自己過去在產業政策上的失誤,並學習中國成功的經驗。例如美國總統拜登和歐洲一些國家領導人決心發展本國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等領域製造能力時,就採用了中國培育產業的一些政策。

拜登前助手、現任休利特基金會(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經濟與社會計畫主管的哈里斯(Jennifer Harris)說,中國在全球關鍵製造業的崛起,顯示國家產業政策的潛力及威力。

哈里斯說:「浪費嗎?絕對是。」「成功嗎?當然。」

當前西方國家對產業政策的擁護,背離了美國及其盟國之前倡導的開放市場和減少政府干預的意識型態;他們在斥巨資補貼本土企業的同時,也設法阻止與中國產品競爭。

在一些中國經濟學家看來,美歐抱怨不公平,正顯示他們政府失敗。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說:「西方國家決定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是一個戰略錯誤,這導致他們的經濟去工業化,這給中國提供了一個機會。」

無論犯過什麼錯誤,美國政治領導人現在都說,他們決心不再重蹈覆轍。

電動車 拜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