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會爭議多 業內人士:董座淪政治酬庸

記者彭宣雅、胡瑞玲/台北11日電

從進口蛋到進口豬補貼,農業部透過中央畜產會執行相關政策,卻出現一連串爭議,引發外界對畜產會角色的質疑,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將進行相關專案報告。熟悉畜產會的人士表示,畜產會剛成立僅42人,如今上千人、一年預算十多億元(台幣,下同),不僅比主責畜產的農業部畜牧司還龐大,近年董事長也淪為政治酬庸,執行長還頻繁更迭,恐都是導致業務執行荒腔走板的原因。

畜產會於2000年依畜牧法成立,目的是提升產業自主能力、平衡畜產品供應和穩定價格,協助畜牧產業逐步調整產業結構。不過有畜產會退休官員說,其中最主要功能是產銷調節,且須達到預警,如今卻是產銷失衡了,農業部再來委託畜產會緊急進口,畜產會只是「過手」,像是農業部的白手套。

一名早年畜產會員工說,產銷資訊應在半年、一年前就預估出來,有多少小雞小豬、育成率多少都可算出來,但現在畜產會產業分析失準,農業部也不在意,最後靠進口調節是最糟方式。

畜產會一年預算經費高達十多億元,六成以上由政府撥補,絕大多數費用在執行政府業務。以專案進口雞蛋專案為例,由畜產會執行,但雞蛋進口後要分派、查察,現在看來僅有調度、辦手續,查核細節都沒顧到。

此外,過去畜產會董事長都是農委會副主委無給職兼任,主要是執行長在主事,但剛請辭的林聰賢擔任董座後,變成有給職,執行長成了聽命角色,近年執行長甚至頻繁更迭,副執行長像是職業代理人。另名畜牧業前輩說,畜產會這幾年黨政色彩濃厚,應回歸產銷調節工作。

畜產會2004年成立,目的是提升產業、平衡畜產品供應和穩定價格,不過近期因進口蛋等爭議,遭質疑產業分析能力失準。圖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年的創會元老、酪農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則說,最初畜產會有4組、42人。不過,如今畜產會相關人員有千人,但依畜產會決算書內容顯示,正式編制內人員僅49人,其餘為計畫執行、約聘雇。退休畜產會人員說,其中有5、600人都是約聘雇獸醫,派駐全台屠宰場執行肉品衛生檢查,協助防檢署執行任務。這次農業部組改,未將防檢業務重新併回,畜牧司也未升格為畜牧署,無法執行太多業務,導致很多政策執行還是仰賴畜產會。

農業部 預算 退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