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補給恐陷困境 經濟學人:中侵台代價遠超諾曼第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中國軍方研究顯示,登陸台灣需要動用的船隻、車輛與物資補給,將遠超過1944年盟軍諾曼第登陸的運輸及物資規模,入侵台灣將使中國陷入後勤補給困境;對此,有台灣學者認為,北京會利用長程飛彈等方式,優先以截斷台方能源供應為目標,不管戰爭結果如何,台灣社會必定承受慘重損失。
「經濟學人」指出,解放軍一份研究估計進犯台灣必須動員3000列軍事列車、100萬車輛、2100架軍機與8000多艘船艦來運輸軍隊、裝備與物資。另一項研究推測,登陸台灣需要超過3000萬噸物資,規模遠比1944年6月美國和其盟邦用於諾曼第登陸的船隻、車輛與物資來得多。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說:「這是他們的軟肋。如果台灣不投降,共軍一旦登陸,仍必須打一段時間,或許一周、兩周。屆時後勤補給在哪裡?後勤的支援需要跨越海峽,但我們不必,我們在自己的院子內作戰。」
「經濟學人」說,1949年古寧頭戰役中,共軍9000餘人渡海進攻,在沒有彈藥補給、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大部分陣亡,一部分被俘,作戰宣告失敗。近75個年頭過去,中國軍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但若真有意發動台海戰爭,兩棲登陸作戰的後勤考驗仍令人生畏,足以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猶豫不決。
中國軍方機關報「解放軍報」今年2月指出,隨著作戰行動節奏加快,向前線運送彈藥和其他物資變得益發困難。未來戰線勢將拉大、作戰部隊將分布於更廣泛地區,使後勤作業更加複雜,中國現有的後勤運輸能力尚不足以應付現代戰爭。
研究解放軍後勤議題的美國與台灣專家認為,解放軍的弱點包括重裝備運輸工具不足,過度依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的公路和鐵路,以及分配至作戰部隊的後勤人員較少等。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認為,解放軍若對台灣實施傳統登陸,的確難度極大,犧牲也必然慘重;但也正因如此,北京會利用長程飛彈等方式,優先以截斷台方能源供應為目標,以最低成本達成迫談。
李大中也說,媒體與學界對兩岸衝突的機率與可能結果,論述往往人言言殊,不宜見到自身有利說法就高枕無憂。另外,不管戰爭結果如何,台灣社會必定承受慘重損失,最合理戰略仍然是「實力和平」:一方面積極備戰,同時又要穩固兩岸關係,盡量避免戰爭發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