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雙十演說調整中華民國史觀 兩國論基調不變

記者陳熙文

賴清德總統發表任內首次國慶演說。依照賴清德上任後發言的強硬態度,加上在國慶晚會中大談「祖國論」,不斷辯證兩岸互不隸屬的主張,外界普遍預測,賴清德將在國慶演說中再度加碼凸顯兩岸矛盾。然而,演說落幕,內容卻格外「友善」,雖重申互不隸屬,但在「去中化」的論述上放軟。

演說內容固然維持賴清德自520上台後的一貫基調,也就是從前總統蔡英文「四個堅持」中歸納出來,單獨強調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但可被視為挑釁的言詞僅剩「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反倒在爬梳的歷史觀上,出現很大的變化。

▼收聽一洲焦點播客版(Podcast):

520就職演說時,賴清德直接從1949年開始談起,形同認定「中華民國台灣」的歷史起點是1949年。但10日演說中,則提及113年前,推翻帝制,也感謝創建中華民國的先賢先烈,這不僅表達對中華民國憲法的重視,也是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將其納入賴政府的史觀論述:所謂中華民國台灣的歷史,不再是從1949年開始算起,其脈絡可追溯到1911年。

其論調可以觀察出賴清德的優先順序,但相對於刻意凸顯、強調台灣,賴清德似乎更重視切割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基調仍是建立在兩國論之上。至於賴清德選前提出「和平四大支柱」,被視為是「蔡規賴隨」的政策方向,但執政後,雖然政策名稱不變,其實文字內容已開始趨向強硬、對抗。

賴清德也從不錯過挑釁對岸的機會,例如他在媒體專訪中提到「璦琿條約」,意圖將中俄矛盾,與兩岸矛盾作比較,日前又提出「祖國論」,再次試圖辯證中華民國與中國沒有關係。

但賴清德卻在國慶演說中試探,釋出「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追求和平共榮」的訊息。這方面可能是賴清德拋出祖國論後的適度調節,不讓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另一方面可能是美方適時提出警告,像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日前回應媒體時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

台灣10日在總統府前舉行雙十國慶大會,結尾由空軍雷虎小組衝場。(記者季相儒/攝影)
賴清德兩岸論述 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賴清德在國慶演說中的態度轉變,不再針鋒相對,同時調整對國家的史觀,以及對中華民國台灣的詮釋,只不過,這究竟是賴清德能屈能伸,所做出的權宜之計,還是未來將繼續秉持這次更改後、具有包容性的立場與態度,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賴清德 中華民國 華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