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免除戰爭陰影 避戰勝過備戰

記者 李人岳

立法院針對如何因應中共「蟒蛇戰略」邀請相關部會專案報告,朝野立委紛紛關切中共封鎖下的能源、糧食、民生物資該如何支應。朝野與其說是對封鎖的擔憂,更不如說是對戰爭陰影的恐慌;而負責任的執政者,除了備戰,更應該思考如何避險、避戰。

自從海軍司令唐華接受外媒訪問提出中共「蟒蛇戰略」,及中共發動「聯合利劍-2024B」號稱「圍台封控」後,又喚起政壇對「封鎖台灣」的恐慌與議論。

立法院排定專案報告,朝野立委紛紛關切天然氣、石油存量,以及糧食、甚至醫材輸液等民生物資的貯存、供給和配送等一連串「戰爭下的民生」相關議題。

作為缺乏資源蘊藏、能源全賴海外進口的海島國家,台灣民眾對於「封鎖」的恐慌可見一斑。連農業部祭出動員復耕農地優先種植甘藷、大豆及短期蔬菜等應急作物,都令人聯想起祖輩童年物資缺乏、只能吃番薯籤的故事。

另一方面,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喊出要建構40萬民防民力、編組特種防護團,同時還要盤點全國8萬3000多數防空避難設施,也似乎喚回許多民眾小時候「全民動員」的冷戰記憶;雖然各政府首長強調這是為了因應「重大災害」和「緊急狀況」時,但「戰時」一語,卻是到了嘴邊又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何以「全社會防衛韌性」議題,在台灣政壇會落入高度對立與不信任?說穿了,不外乎「戰爭的陰影」。

賴清德總統上台後,不忘「務實台獨工作者」信仰,拋出「兩國」互不隸屬論述,搞得對岸文攻武嚇,華府也頻頻關切,學界、民間更對兩岸關係的和緩喪失信心,一點風吹草動都引發聯想。

因應台海可能發生戰事,農業部提交立法院的戰爭時期糧食計畫揭露,除稻米庫存不得低於3個月存量,另投入農地復耕並優先種植甘藷、大豆及短期蔬菜。(本報資料照片)

建構足以因應重大天災挑戰的韌性社會,固然有其必要;但若領導人把國家帶向兵凶戰危,再來要求強化社會韌性,不僅本末倒置,也未免無視人民生命、福祉。

中共 石油 賴清德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