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2年 「嗜腦寄生蟲」再現台灣 女7天不治
時隔12年,台灣再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因阿米巴原蟲入侵鼻腔,引發腦膜腦炎,病程進展快速,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等症狀,8月1日死亡;個案發病前曾兩度至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為感染源頭,新北衛生局接獲通知後,已請業者預防性停業環境清消。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為國內第二起確診病例,第一例發生在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而死亡。
感染科權威醫師李秉穎以「嗜腦寄生蟲」來形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自鼻腔進入人體,感染腦部組織,引發腦膜腦炎,致死率遠高於腸病毒、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
初步疫調顯示,該名北部女性個案於7月21日至7月24日兩度前往某室內親水設施戲水,疾管署仍在釐清感染源。
起初醫院通報為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緊急對該室內親水設施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請業者預防性停業,進行環境清消。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張惠美表示,該個案居住北市,將疫調了解去過哪些活動地點和水域,以釐清是否有風險,後續將彙整病例資料,進一步了解個案狀況。
曾淑慧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民眾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部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
曾淑慧表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引發腦膜腦炎,約有七天潛伏期,如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
監測資料顯示,1965年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五年來,僅在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出現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十例,美國每年約五例,集中於7、8月;去年泰國、今年印度有零星感染案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