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風電國產化騙局後 氫能撒幣接續登場?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卸任前視察離岸風場,感謝外商和台灣廠商為台灣風電引進資金與技術,才有今天的發展成果。但僅四個月後,審計部戳破她的風電牛皮,指政府設定的風電國產化目標,十座風場有九座未達標準,風機運轉率和發電度數也都未達預期。政府砸大錢投資風電,台電更以每度5.7元台幣(約0.18美元)的高價購買風電,各項目標卻均未達成,這場風電大夢也真落漆。

更糟的是,蔡政府訂定的風電供應鏈國產化目標,最近遭歐盟告上世貿組織(WTO),認為台灣「歧視」外國的產品和服務。為此,經濟部長郭智輝隨即宣稱國產化政策要鬆綁,直言「保護也有一段時間了,溫室的花朵能保護多久?」蔡政府的國產化政策違背自由貿易精神,更吹破風電的大話騙局。

台灣風電的發展原充滿雄心,如今卻破碎支離,不斷有外商退出。雖砸下大錢,但去年風能發電比重僅約2%,無足輕重,仍不知如何調整。離岸風電是蔡英文能源政策之核心,原規畫要在2025年達到5.6GW,使台灣綠能占比達到20%。但前經長王美花就知道無法達標,卻狡辯說是因為台灣用電成長太快所致,顯示政府無法面對尷尬的現實。

蔡政府除錯估用電成長,更誤估綠能可以取代核能,因而不顧供電危機一路廢核。去年台灣離岸風電完成2.25GW,經濟部自詡台灣是少數離岸風電突破2GW的國家,但這個數字距離明年應達5.6GW的目標卻還有極大的差距,顯然無法達標。前幾年,蔡政府把離岸風電的遲滯推給新冠疫情影響;在疫情遠離後找不到藉口,就把腦筋動到風電國產化上。

歐盟上月底已要求與台灣就風電爭端進行諮商,若60天內無法達成共識,歐盟將正式把台灣告上世貿組織。歐盟認為,台灣對風電招標的國產化要求,違背了不歧視進口商品及服務的承諾。郭智輝表達風電國產化「鬆綁」的風向,看似回應歐盟的壓力,其實也在為風電國產化政策觸礁尋找下台階。

和廢核一樣,極其昂貴的綠電,是蔡英文能源轉型政策的兩大爭議。2018年台灣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每度近6元台幣,是核電的四倍多,更遠高於台灣平均電價。當時蔡政府聲稱,要透過躉購制度「支持本土產業建立能量」,吸引本土業者投入,才能累積經濟規模,進而創造競價空間,降低整體收購電價。問題是,人民承受了風電的高成本,但國產化大餅完成了嗎?是誰在享受其中的高利潤?

風電國產化政策即將鬆綁,高昂的代價究竟換來什麼,民進黨必須給國人一個交代。首先要問的是,蔡英文曾任台灣世貿組織談判代表,她不可能不知道風電國產化政策違背台灣入世承諾,她卻任意開出這張空頭支票。如今風電開發未達預期,台灣電價也一調再調,違背她不漲價的承諾,就連風電國產化政策都放棄;試問,蔡英文的能源承諾還剩下什麼?

如外界所見,民進黨力推能源轉型的過程,只有「綠友友」企業能分食綠能大餅,國家撒下大錢,少數企業憑著關係在那裡吃銅吃鐵吃國家。如今「風光」兩電商機漸減,賴政府將推出二次能源轉型,目標對準「氫能」等新能源的發展。氫能雖是國際潮流,但台灣官員對氫能的認識極為淺薄,連郭智輝都說出「氫能就是電解,有水就有電」的幼稚級發言。但台灣現在連供電都不足,如何有足夠的綠電來產生綠氫?

台灣風電發展雖砸下大錢,但去年發電比重僅約2%,無足輕重;圖為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本報資料照片)

風電八成大撒幣只換得一場空,若氫能發電再如法炮製一回,也只夠「綠友友」海撈一筆吧!

歐盟 蔡英文 綠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