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清廢計畫「向海致敬」已過半 海龜悲歌何時休

台灣新聞組/台北4日電

重達百公斤的革龜三年前成了台灣的稀客,卻擱淺在新北市福隆沙灘,牠被廢棄漁網纏繞全身,還有多處傷口,解剖更發現胃裡充滿食品包裝的塑膠袋、麻布袋等廢棄物,慘狀讓人印象深刻。

病理分析革龜死於網具纏繞和傷口感染造成的敗血症,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說,去年解剖近百隻海龜,部分體內殘留魚線、魚鉤或塑膠袋等海洋廢棄物;一隻背甲60公分長的綠蠵龜吞下五個魚鉤,還在協會照養恢復中。三年前基隆有隻背甲長90公分的大型綠蠵龜陳屍海岸,牠吞下綁著尖銳木塊的釣魚線,導致腸胃多處割傷甚至穿孔,「很明顯是海廢害命」。

海委會統計,2023年全台海龜擱淺死亡通報248件,解剖發現六成八有誤食海廢情形。2024年擱淺325隻,有237隻死亡,解剖17隻近六成死因是傷口感染、二成三為背甲破裂或誤食異物等。

彰南海岸線海廢熱區

環境部2020年起結合九部會執行為期八年的「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花124億元台幣(約3.7億美元)清理海洋垃圾,前四年已清除海上及海底約46萬噸;去年調查海岸廢棄物,漁網繩索、養殖用浮球等漁業廢棄物占七成最多,彰化到台南海岸線的垃圾量占全台三成一,是海廢熱區。

海委會2023年調查海域的海漂垃圾以北部密度最高,東部次之,塑膠垃圾占六成八最多。潛水調查海底垃圾,以屏東海生館附近海域居冠,澎湖次之,主要是漁具占七成七,塑膠占一成五。

海漂垃圾埋食安隱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執行長鄭明修選定東沙島調查海漂垃圾足跡,他說,這幾年海漂垃圾多得嚇人,幾乎都從中國大陸或東南亞漂來,從洋流模擬結果顯示,不小比率的垃圾會在海洋打轉,最後被洋流、颱風等力量帶到各地,除危害海洋生態,經不斷裂解成奈米級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也埋下食安隱憂。

第二個四年「向海致敬」今年上路,民眾和學者都質疑,海岸、漁港仍隨處可見垃圾,海龜誤食海廢死亡案例層出不窮,大筆清潔經費恐沒用在刀口上,只是打水漂。

近年海龜擱淺死亡。(製表/記者李定宇、邱瑞杰)
海龜枉死 海委會2023年統計海龜擱淺死亡至少六成八曾誤食海廢。圖為2022年福隆沙灘發現的大革龜被廢棄漁網纏住,搶救不治。(圖/民眾提供)
瑞芳台二線海邊岩石上滿是垃圾。專家選定東沙島調查海漂垃圾足跡,發現這幾年垃圾多得嚇人,幾乎都從中國大陸或東南亞漂來。(記者陳正興/攝影)

環境部表示,向海致敬計畫啟動前,推估全國海岸垃圾量2294噸,如今已大減至981噸。不過參與該計畫的中央部會官員說,計畫立意良善,但海漂垃圾清了又來,不對症下藥只能治標不治本。

東南亞 釣魚 廢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