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台灣史」回首外省、台灣老兵同遇時代悲劇

記者何定照/台北16日電

在台灣談起老兵,多會想到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赴台者。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策畫「老兵的台灣史」一書,從歷史縱深角度,將老兵定義為1937年中日戰爭至1960年代在東亞各戰場流離的台灣相關軍人,凸顯不同族群都經歷同樣的大時代悲劇。

社會學者張茂桂認為,該書首創將不同背景老兵放在同個歷史架構,避免過去外省老兵、台灣老兵間好像彼此毫無關連還吵架,是具突破性的創舉。

該書由林玉茹與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許蕙玟主編,台灣史碩博士研究者許仟慈、楊雅蓉、郭立媛、許雅玲撰寫,

林玉茹成長於台南,小時不知有外省人,直到國小6年級見死黨一家遭本省鄰居排擠、無端歧視,才知死黨父親是外省人,本省媽媽因嫁給爸爸一併遭辱。當時林玉茹想著「為什麼要這樣對待鄰居?」

林玉茹表示,她在早年就已埋下出「老兵的台灣史」念頭,在她進學術圈後,也曾遇婦人想了解慈父為何早年被日本徵召去南洋,但當兵就變個人,盼透過此書為老兵發聲,讓更多人了解他們。

該書從老兵原生地等區分成台籍日本兵和中國大陸老兵兩大類。再依派駐作戰地細分,如曾赴大陸戰場或南洋作戰的台籍日本兵;又或是赴台落地生根、離散在香港調景嶺、越南富國島、南韓等地的大陸老兵。

不同老兵最大共同點就是「被迫」。林玉茹舉例,台灣最早赴外作戰者是1937年被送去大陸打中日戰爭的台南安平軍夫,多數是在日本區長強力徵調下前往,也有「志願」者,但多是被日軍召募以為會在台當工人,不料被送到前線打仗,8年中日戰爭逾20萬名台籍日本兵被送往戰場。

林玉茹說,許多案例是用行政系統強力催動或半哄半騙,也有些年輕人是因從小相信殖民政府操作的話術,還有人想藉從軍提供的「福利」擺脫二等國民身分。至於戰爭中後期的徵「血稅」乃至徵兵,就產生更多悲劇。

老兵在戰場上身分的流動普遍。台籍或中國老兵都有不少人原是國軍,遭共軍俘虜後成了共軍。曾是戰俘的老兵中,最慘的是前往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台籍日本兵。他們明明最低階且非正規軍,卻被日本軍官槍脅命令虐殺各國戰俘,在戰後受盟軍軍事法庭審判,成為B、C級戰犯,甚至魂斷異鄉。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玉茹策畫「老兵的台灣史」一書,將老兵定義為1937年中日戰爭至1960年代在東亞各戰場流離的台灣相關軍人。(記者何定照/翻攝)

林玉茹感嘆,台灣族群間長期相互不諒解,作為歷史學者,該有本書告訴大家,他們其實都被同個大時代磨難,應該和解共榮。

日本 共軍 越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