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離世 惜別施明德、齊邦媛等10位台灣名人

台灣新聞組/綜合報導

2024年倒數計時,這一年台灣不少名人告別人生舞台。有政壇重量級人士遺下輝煌,有文壇耆宿寫下不朽,也有藝人留下經典角色。他們的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們的作品和精神將永留後人心中。本版整理了10位今年殞落的名人,讓大家一同緬懷他們最後的璀璨身影。

施明德(83歲)

 

台灣「曼德拉」 畢生投入民主運動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於1月15日生日當天病逝。施明德被譽為台灣的「曼德拉」,是1979年美麗島事件總指揮,曾在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和李登輝四位總統任內,三次以政治犯身分入獄,兩次被判處無期徒刑,累計坐牢時間近26年。

施明德在解嚴前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解嚴後持續投入民主化運動,到了民進黨首度執政,他擔任黨主席、推動大和解咖啡,但日後與昔日同志漸行漸遠,從過去並肩作戰轉向站在民進黨對立面,用行動展現他是永遠的反對派。施明德2006年9月抗議當時的總統陳水扁貪腐,發動「倒扁」,在台北市以總統府為圓心,發動百萬群眾包圍陳水扁的示威運動,「紅衫軍」造成極大聲勢,國際報導顯著。從美麗島事件總指揮到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重要的存在。

齊邦媛。(本報資料照片)

齊邦媛 (101歲)

回憶錄「巨流河」 震動華文世界

以回憶錄「巨流河」震動華文世界的作家齊邦媛,3月28日辭世。齊邦媛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出生後一年,父親齊世英參加奉系將領郭松齡倒戈大帥張作霖的革命,兵敗逃亡。齊邦媛跟著父母一路逃亡,光小學就換了七間,23歲來到台灣。在這樣缺乏尊嚴的流亡生活中,她許願「人能世世代代優雅活著」,一生傾注熱情於文學,因為認為文學可以「帶給人們優雅的力量」。

齊邦媛可說是台灣文學最早的知音。她在國立編譯館工作時推動國文教科書改革,引介楊逵、黃春明等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也致力英譯台灣文學,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參加台灣文學英譯計畫,將台灣作家吳濁流、黃春明、鄭清文等人推向國際。

80歲那年,齊邦媛不畏世俗眼光,拎著包包搬進養生村,在這裡完成30萬字的回憶錄「巨流河」,這是齊邦媛的自傳,書中的靈魂人物卻是父親齊世英,以及1949年後,一群打了敗仗來到台灣的「失敗者」。

「優雅尊嚴」是她的一生謹守的價值與做人原則。

詩人瘂弦。(本報資料照片)

瘂弦 (92歲)

主編聯副逾20年 留下詩與火種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詩人瘂弦,於溫哥華時間10月11日早晨逝世。曾任聯合報副刊主編逾20年的他,除了經典著作「瘂弦詩集」享譽文壇外,更提攜過三毛、林懷民、席慕蓉、蔣勳等後輩,是許多人的「文壇伯樂」。

瘂弦近90首詩作中,又以「如歌的行板」、「深淵」、「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鹽」等最膾炙人口。

文壇瀰漫對詩人的感念,許多重要作家都曾是瘂弦火炬下一顆顆被點燃的火種。作家楊渡說「這世界唯有詩,能不被死亡帶走,瘂弦留下了詩,和他帶著果香的朗讀的聲音」。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發文說,原來,所謂「文化史」,就是一顆一顆流星劃過天空。

彭蒙惠。(本報資料照片)

彭蒙惠 (98歲)

創辦空中英語教室 樂做台灣人

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8月6日過世。她在遺囑中特別交代:「把所有一切全捐出。」

來自美國西雅圖一個德裔基督教家庭的彭蒙惠,1962年創辦「空中英語教室」,是台灣人學習英語的共同記憶,更開啟孩子們的國際視野。 1963年成立「天韻合唱團」。彭蒙惠76歲時成為「台灣永久居民」,她一生有四分之三珍貴歲月都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彭曾真心吐露「台灣如鑽石般珍貴」,並以台灣人身分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前總統蔡英文是彭蒙惠多年好友,她4月時曾在臉書分享和彭蒙惠敘舊,她當時表示,台灣永遠都是彭蒙惠的家,感謝彭蒙惠在台灣70多年來對英語教育的貢獻。

司馬中原。(本報資料照片)

司馬中原 (90歲)

說鬼小說家 寫鄉野傳奇  

小說家司馬中原1月4日辭世。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1933年生於江蘇淮陰。他曾形容自己「在戰場長大」,六歲隨家人逃難,父親在他九歲時身亡、母親也失散。1949年隨國民政府軍隊赴台,曾獲聯合報小說獎特別貢獻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

司馬中原僅接受過私塾與部分中學與高中教育,但他博聞強記,將少年參戰的流亡經驗昇華為史詩文學、將對家鄉的思念寫成鄉野傳奇,代表作「狂風沙」、「荒原」等膾炙人口。晚年因說鬼故事走紅,口頭禪「全世界的人都怕鬼,恐怖喔」,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司馬中原也被封為「鬼故事大師」。

司馬中原過去曾開玩笑說,寫了很多書都是為了賺小孩學費;曾有人問司馬中原「為何不怕鬼?」他則開玩笑說「因為老婆比鬼更可怕」,但人生終點,仍望和老妻在一起。

資深藝人石英。(本報資料照片)

石英 (82歲)

資深演員 出道超過50年

資深藝人石英(本名:林忠平)10月27日病逝。石英出道超過50年,早期曾演出「包青天」、「施公奇案」等戲劇,20年前轉往民視發展,參與「意難忘」、「娘家」、「夜市人生」、「父與子」、「嫁妝」等劇演出,20年前曾接受兒子換肝,後來相當重視養生,不熬夜、定期看醫生,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但近幾年他淡出演藝圈,生前參演的最後一部戲劇則是「孟婆客棧」,傳出病逝消息,令人震驚不捨。

葉嘉瑩。(取材自澎湃新聞)

葉嘉瑩 (100歲)

古典文學家 「大師的老師」

古典文學研究學者、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在台灣有「大師的老師」之稱的葉嘉瑩(號迦陵)於11月24日去世。葉嘉瑩在1950年代曾於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與輔仁大學任教,培育許多台灣學子,而她同時也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

葉嘉瑩備受兩岸文人尊崇,知名作家白先勇、陳映真、席慕蓉、蔣勳等名家都是她的學生。

葉嘉瑩於1924年7月2日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之家,本姓葉赫那拉,為滿族,後成為加拿大籍華人。葉嘉瑩主要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她是輔仁大學古典文學高材生、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一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葉嘉瑩1941年至1945年就讀於輔仁大學國文系,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專攻古典文學;1948年,葉嘉瑩與丈夫在南京結婚後,遷居台灣。但又遭遇白色恐怖,生下第一個女兒才四個月,丈夫就被懷疑「通共」而入獄。第二年在中學教書的她,連同不滿周歲的女兒,跟校長和幾位同事一道也被抓進監獄,出獄後寄居別人家中。

她於1960年代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1979年,葉嘉瑩開始回中國大陸講學,先後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數十所高校授課。

葉嘉瑩回到大陸後為所任教的南開大學累計捐出人民幣3600萬元(約493萬美元),設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這些資金是他畢生積蓄,包括了她變賣天津和北京兩處房產所得,以及版稅和稿酬。

歐豪年。(本報資料照片)

歐豪年 (90歲)

嶺南畫派宗師 國際藝壇肯定 

被封為嶺南畫派宗師4月底被發現陳屍台北市住家,警方調查遺體沒有外傷,現場無打鬥跡象,初步排除他殺;歐的兒子稱父親因宗教信仰希望多待在家幾天,死亡近一周才報案。

歐豪年1935年生於廣東,後因侍從父母移居香港,1952年師從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繪畫題材遍及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被推崇為具東方人文精神的代表畫家。

歐豪年繼承嶺南畫派改革傳統國畫的開拓精神,創作不輟並長年投身美術教育與文化交流,備受國際藝壇肯定,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美學符號。

雷驤。(圖/東美文化提供)

雷驤 (85歲)

全方位藝術家 獲獎無數

集作家、畫家、影像工作專長於一身的雷驤於5月29日辭世。雷驤193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家人赴台,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曾任小學老師、電視節目製作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畢生獲獎無數,包括金鼎獎、金爵獎、金鐘獎等各領域最高榮譽,2018年更榮獲臺北文化獎,其全方位的創作成果,素為文化界推崇。

雷驤半世紀以來的創作生涯,兼具文學作者、插畫家與影像工作者的多重身分。文化部表示,在「全身文化人」的雷驤身上,無疑盡情體現了攝影、美術與文學的辯證與交融,雷驤正式公開發表的攝影作品不多,但若就攝影事件與攝影行動的社會意義上,必然是時代先行者。雷驤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也透過影像訴說個人、家族記憶與時代歷史,從早期平面報刊的單幅靜照,到數位出版平台的連作實驗,彷彿經歷了同一照片的時光旅行,從旁見證不同影像機具、圖像媒材、印刷技術物與出版媒介的時代變遷。

鄭華娟。(本報資料照片)

鄭華娟 (60歲)

歌壇才女 唱作俱佳

1986年曾以「紅酒」作品在歌壇初試啼聲的資深歌手鄭華娟3月21日離世。唱作俱佳的鄭華娟,過去作品不少,也出過專輯「旅途與歲月的紀念品」、「鄭華娟的招牌歌:創作精華輯」;此外她過去也曾幫張惠妹、梁詠琪、林慧萍及陶晶瑩等多位女歌手打造不少夯歌,即使遠嫁德國,仍時常透過創作來分享和老公的在德國生活的點點滴滴。

鄭華娟曾幫張清芳打造「加州陽光」等多首紅歌,張清芳透過經紀人陳鎮川表示哀悼,更引用鄭華娟生前的知名歌曲「天堂」,哀痛表示:「回到天家,不再疼痛,有一天我們會再相會唱一首~天堂」。

據悉,兩人過去交情匪淺,除了合作「加州陽光」外,還有「Men's Talk」、「週末的夜我不哭」等膾炙人口的好歌。另外天后張惠妹隨後也傷心表示:「非常驚訝,非常難過,祈禱化為天使的她就像她的旋律一樣,自在飛翔」。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本報資料照片)

施明德 加拿大 民進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