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佼持未成年不雅片遭轟「戀童癖」 精神醫盤點特點
藝人黃子佼被檢方查獲購買大量偷拍不雅片,其中包含以「未成年少女」為主角的影片,最後購買時間還是MeToo事件後。當初吹哨爆料黃子佼性騷的網紅Zofia聞訊,怒罵黃子佼「噁心的令人無法呼吸」。網路也對黃子佼罵聲一片並推測他是「戀童癖」,專家指出,看未成年不雅片不一定是戀童癖,但戀童癖者通常在社會上具權威、好形象,且戀童人格通常在國中小階段被養成。
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近年有研究顯示戀童癖恐與大腦神經異常有關,但他認為戀童癖仍與「後天養成」有高度關係,從過去接觸過的個案,戀童癖可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在國中小階段,人格養成階段過程,接受到負面的性影響,如性虐待、性侵等,後續複製該模式,形成戀童癖;另一種是對性好奇,加上因緣際會偷窺他人,進而感到興奮,喜歡上這種感覺,也可能形成戀童癖。
方俊凱表示,不少教科書推估戀童癖約占人口的1%,但該數據極度不準確,臨床上接觸的個案,通常是法院要求矯正治療才會出現,一般有戀童癖傾向者,在出事之前不太可能就醫,也讓該推估數字失準,他認為有戀童癖好者,難以計算,但絕對不在少數。
他說,從過去接觸多名戀童癖患者以及國際的案例分析,戀童癖偏好行為是極為隱性,但以透過普通的社交行為中,可以看出端倪,只是戀童癖在社會上通常具有「權威角色」,也很會運用權力不斷等的關係。例如,國際上曾發生過天主教堂的主教或是育幼院中的教職,透過權勢性侵或性騷孩童,他們透過角色,說服孩子合理化,性侵或性騷的事實。
這些孩童面對權威者,一方面是施虐者,另一方面施虐者又會安慰孩童,導致遭到傷害的孩子心理狀態極為混亂,也容易讓這些孩子後續也成為戀童癖者,行為被不斷複製。
方俊凱表示,戀童癖是有機會被矯正,過程動輒數年以上,台曾有一名戀童癖者,他協助矯正過往的經驗約十年,已無戀童傾向與成年人結婚。黃子佼持有未成年少女不雅片,無法直接斷定是戀童癖者,有些人自知不雅片是戲劇,而不會認定是真的,只是如果是刻意偷拍或是看到孩童遭性侵會感到興奮,也沒辦法說完全不是,仍需要經過判定。
他說,人們難以從外觀去判定,這個人是否為戀童癖患者,若要趨吉避凶,第一個要先防堵在人格養成重要階段,也就是國中小時期,國內的教育需要好好教導,什麼是「性」,透過認識性,妥適面對性慾,並引導孩子人有性慾是很正常的,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必須建立在尊重之上,侵犯他人的身體,會帶來極大的傷害。
而家長在該階段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及早給予適當的性教育是需要與教育體系協力,但過度強化性,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另建議家長,別一直告訴孩子「要相信大人的話」,盲目相信大人,恐失去保護自己的機會,近期的MeToo事件,是重新好好省思性教育以及辨別與他人之間關係的時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