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不出話免開刀 復健2方法恢復嗓音

簡慧珍

歌手、教師使用聲帶時間長容易聲帶長繭,台灣知名歌星費玉清就曾聲帶長繭開刀,彰化縣蕭姓幼兒園老師也遇到相同困難,經嗓音復健和調整為前置共鳴的發聲方法,一個月見效,但醫師提醒,做到四大保護措施可減少傷害聲帶。

35歲蕭姓幼兒園老師從事教職七年,上課時講故事、陪伴孩童唱跳和戶外遊戲,要維持熱情活力與小朋友相處而整天不停講話,有時還要提高音量壓過孩子的吵鬧聲,兩個多月前她下班後常常聲音沙啞,有時發不出聲音,喉嚨非常疼痛。

蕭姓幼教師告訴醫護,她服用八仙果、澎大海,喉糖、枇杷膏都改善不太,只好到台灣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確診為聲帶長繭。醫師建議採顯微手術移除聲帶繭或進行復健,她選擇復健,被轉介給語言治療師復健。

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表示,聲帶長繭主要症狀為聲音沙啞、說話吃力、發聲困難,講話時間愈久,嗓音就愈疲勞,醫療上可以手術或服類固醇改善,但臨床上即使手術移除聲帶繭,若發聲方式沒改變仍可能復發,很多病人就復發回診,有一名市場攤販手術後不到一年復發,原因出在他靠著嘶吼叫賣聚集人氣。

先練吹水運動、再改前置共鳴發聲

顏婧縈說,嗓音復健首先放鬆肩頸肌肉以減輕喉部壓力,做吹水運動放鬆聲帶,減輕聲帶的傷害。進一步要改善發聲方式,一般人說話常會喉嚨用力,這是一種費力的共鳴方式,如果改為前置共鳴,也就是共鳴位置在前腔的口腔,這樣較不傷害聲帶,發聲較有效率。

顏婧縈示範前置共鳴發聲的訓練方式,先將手放在鼻腔上並發出注音ㄇ(m)的聲音,感受鼻腔震動,接著發出注音ㄇ開頭的語詞,然後慢慢延伸到其它沒有注音ㄇ音的語詞、句子,當習慣後,自然會將前置共鳴當作習慣的發聲方式。

台灣衛福部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示範吹水放鬆肩頸肌肉,減輕對喉嚨和聲帶的壓力。(記者簡慧珍/攝影)

聲帶長繭常發生在特定職業,例如老師、攤販、業務員、導遊等,除了復健及調整為前置共振的說話方式,也要做到減少傷害聲帶四法,一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二為適時補充水分保護聲帶外層黏膜,三是不要大聲吼叫,四是透過運動等方式提升肺活量,避免氣流不足,說話容易壓喉嚨傷聲帶。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