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為什麼老公總聽不到我講話,但跟其他人溝通卻好像沒有問題?」台灣大林慈濟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侯思任說,老夫妻之間常有這樣的抱怨跟困惑。聽力會隨著年紀衰老而退化,當神經退化時,高頻頻率的接收會先受影響,而男女聲帶結構不同,男生聲音低沉、女生聲音頻率較高且尖,這就是為什麼太太常覺得「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
聽力損傷依照成因可分成「傳導性聽損」、「感音性聽損」、「混合性聽損」以及「突發性聽損」。在台灣,健保署就醫數據,2023年被診斷為聽損者(任一聽損)有13.7萬人,其中感音性神經損傷最多有9.7萬人、占七成;其餘突發性聽損約3.7萬人;傳導性約7300人、混合性約5900人。
侯思任表示,傳導性聽損為聲波傳導受阻而造成;感音性神經損傷則包含聽神經瘤干擾聽力、內/外毛細胞受傷、老化等;混合性則是感音性跟傳導性一起發生;突發性多因病毒感染引發聽力損傷。
依照年齡區分,2023年聽損人數最多的區間落在60至69歲,有2萬9973人,其次為70至79歲的2萬9061人。突發性聽損以40至69歲間較常發生,以2023年的數據來看,40至49歲有6014人、50至59歲有6911人、60至69歲最多共8421人。
感音性神經損傷在50歲後就醫率快速攀升,以2023年數據來看,20到29歲時僅有約3636人,但50到59歲時已達到1萬2833人。侯思任說,就像視力衰退一樣,聽力也會老化,毛細胞在50歲後,每年會減少10%,而根據演化結果,高頻的聲音接收能力會下降。上述老夫妻的溝通困難即是此類型,因為聲帶結構使得女性音頻較高,而男性聲音因較為低沉,所以聽力開始退化時仍可以聽見。
在治療上,聽力輔具中最常見的是助聽器,侯思任說,很多人會以為助聽器就是擴音器,但兩者的功能和價錢相去甚遠。擴音是把所有聲音等比例放大,會讓耳朵暴露在高音量中;助聽器則是把需要的音頻放大,針對個人的聽損狀況調整。
侯思任以近視譬喻,就算度數高達1000度,還是有眼鏡可配戴,但若視神經損傷,眼鏡就無用武之地;聽力也是一樣,如果經過測試,連120分貝都聽不到的聽神經受損,就無法透過助聽器輔助。
人工電子耳給重度聽障者一線生機,多在醫學中心執行。
以往這類個案相當於在聽力被判了死刑,但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以透過在內耳耳蝸鑽洞,使用人工電子耳刺激毛細胞,讓聲波成功傳導。侯思任說,使用人工電子耳的前提是聽神經必須發育完全,並且耳廓完整,就有機會讓原本聽不到的人,可以聽見至少50分貝左右的聲音。
另外,近期國際討論失智與聽損高度相關,目前從台灣數據來看,關聯性並不高。聽損者出現失智症的比率,從60歲以上年齡區間來看約在2%左右,對照失智者就醫率約1%,差距不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