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老化導致行走困難 中醫師教按4穴位、吃1物緩解
站力身體、行走、轉身,是不少人都能做到的基本動作,若因為疾病或老化導致行走困難,在日常生活將十分依賴他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建議,可據不同情況按摩殷門穴、浮郄穴、解溪穴與衝陽穴,或按壓耳朵上的坐骨神經點與臀點,也能喝四神湯搭配豬肉或雞肉,緩解症狀。
長者、患者若有行走困難時,林舜穀說,以中醫的角度,會仔細觀察個案的走路速度、每步跨出的長度、雙腳交替的節奏,及站立時的穩定性和平衡感,並針對關節活動範圍、肌肉力量與步態穩定性進行綜合評估,找到需要加強的重點提供治療,其中常見的症狀包括大腿無力、站起困難;腳步拖沓、易被絆倒;臀部肌肉無力或曾有坐骨神經痛等。
一、穴位按摩,激發身體潛能
1.大腿無力、站起困難:
若經常感到大腿後側酸痛,或一站起來就跌回椅子,與股二頭肌無力有關,以中醫的角度,會建議按摩膀胱經上的「殷門穴」與「浮郄穴」,幫助強化肌肉,提升站立和行走能力。其中
2.腳步拖沓、易被絆倒:
若在走路時容易踢到地面或被絆倒,這與小腿前側脛前肌無力有關,特別是中風或腿部外傷後,以中醫的角度,可透過按壓胃經「解溪穴」與「衝陽穴」,提升足部抬起力量,避免跌倒風險。
二、藥食同源,補養脾胃
若有下肢肌肉無力,以中醫的角度,會強調「藥食同源」,可喝有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的四神湯,搭配豬肉或雞肉,是改善營養狀況的絕佳選擇,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還有助於脾胃調養,讓身體吸收更多蛋白質,進一步提升體力與肌力。
三、耳穴敷貼,緩解不適
若因為臀部肌肉無力或曾有坐骨神經痛,導致「間歇性跛行」,稍走遠即下肢麻木酸痛,需要停下休息,以中醫的角度,會建議按壓耳部「坐骨神經點」和「臀點」,有效緩解不適感並提升行走距離,讓活動範圍更自由。
最後,林舜穀建議,家屬與照顧者在協助長者或患者行走訓練時,需特別注意的有避免剛站起來頭暈或疲憊,特別是有血壓波動的人。另也不要急於求成,他建議可從簡單目標開始,如站立訓練逐步增加時間,接著再練習緩慢步行,「每一步都要穩健且正確運用肌肉,而非追求速度與距離,避免因為過度勞累而受傷。」
1.殷門穴
位置:在大腿後側,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
取穴方法:患者俯臥或側臥,屈膝,觸摸承扶穴(屁股下緣正中間)和委中穴之間的連線,從承扶穴向下量6寸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殷門穴。
2.浮郄穴
位置:大腿後面,膕橫紋上1寸,股二頭肌內側緣凹陷處,當委陽內上方1寸。
3.解溪穴
位置: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當踝關節橫紋中央,伸拇長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凹陷中。
取穴方法:患者坐位或仰臥位,將腳掌自然放鬆,找到踝關節橫紋,沿肌腱之間按壓,有明顯酸脹感處即為解溪穴。
4.衝陽穴
位置:在足背側,當足背動脈搏動處,第二跖骨基底前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凹陷中。
取穴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輕微屈膝,找到足背動脈搏動點,沿脛骨內側緣前移,按壓凹陷處即可定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