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焦慮…脾氣太壞嗎?關鍵可能就在每晚這件事

萬于甄、郭韋綺

睡眠是人體重要的修復時期,為何現代人睡眠障礙比率高?醫師表示,其實大家都知道哪些行為會影響睡眠,但卻無法避免,例如睡眠時間不穩定,一下早睡、一下晚睡,隨自己心情,但人體要習慣紊亂的睡眠時間並不容易,尤其隨著年紀愈大,睡眠周期的調節能力會逐漸變低,因此,時間不穩定,身體會更難調節睡眠時間。

特殊職業須待命 釀睡眠障礙

另外是整體社會結構的問題,上班族常被要求24小時待命、簡訊不能不回覆,也就是責任制或機師、空姐、醫護或餐飲業輪班制等情況,睡眠時間更難穩定或睡眠時間不足,長久下來很可能引發睡眠障礙。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簡婉曦說,睡眠是為了讓身體、大腦休息,而大腦會影響情緒,睡眠時間不足或太淺,沒辦法進入深層睡眠狀態,大腦就無法修復。

長期睡不好 增加失智症風險

情緒調節、做計畫、記憶等都與大腦前額葉有關,如果白天已經處理太多事情,到了晚上仍無法好好放鬆休息,前額葉沒有適當的休息或修復,就很容易影響白天工作、記憶力不好,甚至工作不順而影響情緒,或出現易怒的情況,不斷積累到最後,也可能引起憂鬱、焦慮等問題;長期睡眠不好還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且失眠也是失智症的前趨症狀。

「睡眠監測」已幾乎是所有市售穿戴裝置的標準備配,大多可以提供睡眠時數、深睡淺睡比例等資訊,這些數據雖可以作為參考,但準確度仍不一,建議民眾在判讀這些資訊時,仍應跟自身常態睡眠情形及主觀感受作比較。有許多研究嘗試確認這些裝置的準確性,大多認為睡眠型態越健康的人,數據才更有參考性。

3C產品干擾睡眠周期,讓人躺床後入睡時間變長,甚至睡不著;示意圖。(圖/123RF)
睡眠時間不足或太淺,沒辦法進入深層睡眠狀態,大腦就無法修復。(圖/123RF)

鄭琬霖提到,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仍可能有誤差,因此,目前診斷失眠仍以主觀報告為主,若每周有三個以上的夜晚有入睡困難、頻繁中斷,或睡眠時數短等症狀,就達到失眠症的診斷。鄭琬霖強調,若失眠已嚴重到影響日常作息,就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與做睡眠檢查。

失眠 失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