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脂漏性皮膚炎 可多吃這4種水果

記者林則澄

秋冬季時,皮膚若出現脫屑、搔癢的紅斑塊,當心是脂漏性皮膚炎作祟。中醫師表示,脂漏性皮膚炎是體內濕氣過重,加上內熱或外界的熱邪侵擾,此時除了服用藥物,還可適量攝取蓮霧、鳳梨、水梨、香瓜,或按壓風市穴、風門穴,幫助緩解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脂漏性皮膚炎與體內的濕邪和熱邪有關,常見於頭皮、額頭及鼻翼兩側、眉毛周圍、耳廓和耳後、胸部等容易出油的部位。濕邪指的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油脂分泌異常,讓皮膚變得油膩;熱邪是內熱或外界的熱邪侵襲,使皮膚發紅發癢。而當濕邪結合熱邪,皮膚就容易出現紅斑、脫屑和油膩,有時還會瘙癢,嚴重時可能結痂。

醫師提醒,脂漏性皮膚炎與體內的濕邪和熱邪有關,主要影響的部位有頭、面、胸、背、會陰,多在30至40歲發生,男性多於女性;示意圖。(圖/123RF)

中醫常用「清上防風湯」治療脂漏性皮膚炎。林舜穀說,方劑中的黃連、黃芩和梔子可清泄熱毒;連翹和薄荷可緩解頭面部的風熱;防風、荊芥與白芷有助於祛除外邪;枳殼與川芎可消腫止癢;桔梗引藥上行,讓藥效直達病灶,協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醫常用「清上防風湯」治療脂漏性皮膚炎,方劑中的黃連可清泄熱毒;示意圖為黃連片。(記者林則澄/攝影)

林舜穀指出,麻油雞、羊肉爐、燒酒雞等熱補且油膩的食品,性味偏溫熱且含有大量油脂,容易助長體內的濕熱之邪,還會刺激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加重皮膚炎症;反之,應適量攝取偏涼且水分充足的水果,如蓮霧、鳳梨、水梨和香瓜,有助於清熱降火、生津潤燥。水果能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減少熱邪刺激皮膚,降低脂漏性皮膚炎的發病頻率,其中富含的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能增強皮膚的修復力和抵抗力,減緩症狀和預防復發。

最後,林舜穀指出,由於脂漏性皮膚炎多與風邪、濕熱有關,因此可按摩具「風」字的穴位,如風市穴、風門穴幫助祛風止癢、清熱化濕。

風市穴

1.位置:位於大腿外側,垂直站立時雙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尖處即是穴位。

2.作用:風市穴屬於足少陽膽經,主要功能是祛風除濕、調節氣血,可減緩脂漏性皮膚炎因為濕熱內蘊所導致的紅斑、脫屑、瘙癢症狀。

3.按摩時機與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用拇指指腹或關節按揉風市穴,每次3分鐘,以感到酸脹為佳。按摩時應避免過於用力,持之以恆可有效減輕症狀。

風門穴

1.位置:位於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約兩指寬)。

2.作用:風門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善於祛風散寒、宣肺止癢,能調節免疫功能,幫助緩解脂漏性皮膚炎的瘙癢及炎症反應。

3.按摩時機與方法:每天按壓或艾灸一次,用拇指輕輕按揉風門穴,每次約3分鐘;艾灸則每次10分鐘,以促進經絡通暢並減輕症狀。

避免按摩頭面部位

脂漏性皮膚炎以頭皮和面部為主要發病部位,由於皮膚處於敏感和炎症狀態,過度按摩可能刺激局部皮脂腺,加重紅斑、脫屑和油膩的情況。

脂漏性皮膚炎小檔案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又稱脂溢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於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復發性皮炎,表現為大小及形態不定的黃紅色斑片,一般瘙癢,有乾燥、潮濕或油脂狀鱗屑,病情有時緩解,有時加重。

脂漏性皮膚炎主要影響的部位有頭、面、胸、背、會陰,尤其是鼻翼兩側、皮膚皺褶區,亦可全身泛發。發生於頭面部者,古稱「面游風」。有兩個好發年齡段,一個是2周齡到1周歲,一個是青春期到成年期。症狀明顯的患者僅占1~3%,多在30~40歲發生,男性多於女性。(取材自維基百科)

秋冬季時,皮膚若出現脫屑、搔癢的紅斑塊,當心是脂漏性皮膚炎作祟。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關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