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顏色

應帆

後疫情時代,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漸漸習慣一周兩天在家、三天去辦公室的上班模式,並以此來安排生活和作息。

要說在家和在辦公室的一大區別,那就是在辦公室上班時一定要喝咖啡。每次到辦公室,打開電腦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小廚房,用那看上去很摩登先進的咖啡機磨一杯咖啡。看著杯子上方嫋嫋而升的香氣,時不時呷上一口,心理上就感覺已經可以迎接一天的工作和挑戰了。

我對咖啡其實沒有太多的苛求,完全就是為了提神醒腦,免得午飯後在辦公桌上鬧出打瞌睡的洋相。但是每次看到公司小廚房那個咖啡機給予的各種選擇,也會犯起選擇困難症,比如有黑咖啡、低因咖啡、拿鐵、濃縮咖啡、卡布奇諾等等。第一次用這咖啡機的時候,我有點不知所措。嘗試了幾次,我最終選定、並一直持之以恆的是名叫「綠山早餐」(Green Mountain Breakfast)的一款咖啡。讓我神往的是「綠山」之意境,彷彿在這顏色寡淡的公司裡,也可以想像「悠然見綠山」。

「綠色」並不是唯一能增加咖啡品牌魅力的顏色。在紐約大街上一走,咖啡店俯拾皆是,很多也喜歡用顏色來招徠咖啡愛好者,比如分店隨處可見的、來自加州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來自澳大利亞的藍石路咖啡(Bluestone Lane),此外還看到過白樺樹咖啡、黑狐咖啡等等,似乎都喜歡用顏色來做行銷策略。仔細想想,這或許是受到茶和酒的影響。同屬飲料類,茶喝酒都在顏色上大做文章。比如,茶可以分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等等品相。酒也一樣,白酒、紅酒、黃酒、清(青)酒之外,據說還有紫酒、橙酒、綠酒、灰酒、黑酒等。評價葡萄酒時,專業酒評家們會有更細緻的色階劃分,比如金色、青檸色、琥珀色、石榴紅、寶石紅之類。光是想像這些炫目的顏色,套句網路流行語,「我也是醉了」。

人類從來就是顏色控。細究起來,「見色起意」這個成語並不是說看到美色而起歹意,其實可以是一種顏色的心理學。每一位飲者,對著每一種飲料,顯然都有自己心儀的顏色。「綠山咖啡」當然不是綠色的咖啡,是一個招牌,用來給予飲者各種心理暗示的行銷策略罷了。比如星巴克的商標是一個綠底白妖造型,簡潔又鮮明,具有世界品牌的辨識度。看上去,他們也是意識到了綠色對於咖啡的重要性和咖啡飲者的吸引力。

想起去年夏天在倫敦玩,每天在外面跑,需要咖啡提神助力,同時也覺得一個城市的咖啡店似乎也會給人機會來品嘗這城市的風情。

倫敦的咖啡店倒不是以色誘人,而是常有令我莞爾乃至瞠目結舌的名字。比如有一個家叫「請改變」(Change Please)的咖啡連鎖店,或在金融區附近看到一個小小的店,赫然就叫「改變生命的咖啡」(Life Changing Coffee)。初看之下,覺得是個聳人聽聞的「標題黨」,但回頭想想,誰又能否認,一杯咖啡、甚至只是咖啡名字裡的顏色,往往就能改變我們一天的心情和生活呢?(寄自紐約)

咖啡 星巴克 加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