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真似幻的彌勒道場——訪貴州梵淨山

李丁

地無三里平,徐霞客筆下的貴州「石齒如鋸,橫鋒竪鍔,莫可投足。」梵淨山在貴州銅仁地區連綿起伏的丘陵中拔地而起,高峰峻嶺頂天立地。

路在半山腰,車在雲中行

我們十幾年前去貴州,長途車行駛在如臂彎折的盤山路上,車外層層梯田一片蔥蘢,一個個山村吊腳樓依山而建。當年從貴陽到銅仁再到梵淨山坐了兩天公交汽車。遇到連日陰雨,濃霧漫山滿谷,將梵淨山鎖得嚴嚴實實。我們以為梵淨山不過是彌勒佛寺,就放棄了。

直到2018年梵淨山獲選世界自然遺產,我才知道梵淨山有多麼珍貴。地球北緯二十七度多是乾旱沙漠地區,唯獨梵淨山是綠洲,保存著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的原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孑遺著百萬年前的物種,擁有地球獨有的梵淨山冷杉,是比大熊貓還稀少的「地球獨生子」黔金絲猴的唯一棲息地,被譽為「生態王國」、「生物資源基因庫」。

十幾年後再次入黔,山還是那些山,路卻今非昔比。貴州已告別了手扒岩、溜索橋、盤山道等交通方式,如今是萬橋跨越天塹,隧道貫穿山巒,放眼望去,路在半山腰,車在雲中行。我們先坐高鐵到銅仁,昔日邊遠貧困縣已發展成旅遊集散地。貴州真是天無三日晴,梵淨山峰高谷深,降水量冠絕貴州,每年有二百多天下雨。我們此行又遇到連日陰雨,等待三天後終於雨散雲飛。

風景雖美卻少了文人詩句

梵淨山距離銅仁八十公里。公路蜿蜒在山嶺間,山脈看起來一樣千重翠屏,但此山非彼山。一側是喀斯特地貌,另一側是變質岩地貌。十四億年前梵淨山是汪洋大海。水下火山噴發,洶湧岩漿遇海水迅速冷凝,在火山口周邊形成一包包「枕狀玄武岩」,記載著驚心動魄的地殼變遷。梵淨山的基礎由一次次火山噴發堆積而成。五億年前的板塊運動使地殼抬升,喀斯特石灰岩被侵蝕得快,以變質岩為主的梵淨山區就在喀斯特地貌的海洋中率先水落石出。在造山運動的擠壓作用下,經冰河期冰川侵蝕岩體,梵淨山橫空出世,屹立在黔東北丘陵之上,以二千米高度差成為武陵山脈霸主,猶如一座生態孤島,這種地質結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進入梵淨山的山門,先坐景區大巴上山到索道站。索道長三公里半,海拔上升一千二百米。隨著纜車上升,仰望梵淨山區層巒疊嶂,主峰紅雲金頂高聳入雲,崖陡如削。俯瞰腳下密林莽莽、峽深風厲。孤峰、斷崖、深谷盡收眼底,感覺已遠離凡塵,漸入仙境。

索道只到海拔二千一百米,再往上只能步行。兩條陡峭的山路都需要攀爬數千級台階,如民謠所唱:「紅雲金頂入雲端,雲梯萬步天路遠」。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來的。在公路和索道開通之前,行旅寥落,詩人文人難以上梵淨山並留下佳句。梵淨山風景雖美,卻少了詩情畫意與人文意義,就像一座廟宇少了晨鐘暮鼓一般。

我們選擇走綠蔭覆蓋的森林棧道,在林泉松壑之間繞行。初冬依然萬木林立,一派蔥蘢。珍稀的冷杉只生長在深幽的峽谷。珙桐花開如白鴿展翅。飛禽走獸被浩浩蕩蕩的朝山隊伍趕得無影無蹤,不僅黔金絲猴,連林麝和白冠長尾雉都不見蹤影。

傳說山裡有一種人獸叫「果然」,尾長過頭,鼻孔朝天,能直立行走,山民修了小小的「果然寺」供奉。後來神獸塑像不知去向,山民又請來儺公儺母繼續供奉。這「果然」是何方神聖?1902年英傳教士湯姆遜在梵淨山區發現白肩仰鼻猴,也許它就是神獸「果然」?直到1967年才再次見到這神奇物種,現在冠名黔金絲猴。牠們在密林深處不斷遷徙,繁殖力弱,三至六年才生育一胎,幼崽成活率低,野外種群僅存約八百隻。動物園人工繁殖成功,但圈養的不能回歸野外生活,除了無生存能力,牠們帶著人類的病菌,會給野生動物帶來滅頂之災。

蘑菇石飄搖十億年不倒

沿山而建的八千級台階是通往佛國的天路,才走一半我們已經氣喘腳沉,無心環顧古樹當道、落葉如氈的原始森林,只和腳下的台階較勁,麻木地抬腿放腿。朱自清先生1933年遊潭柘寺時,先騎驢後步行。遇上大風,險些把他與驢吹倒掉進山溝。這又陡又長的台階連毛驢也難上來。

兩小時後走到梵淨山的標誌「蘑菇石」。它矗立於台地上,高十米,一塊正方形巨石錯位覆蓋在另一塊長方形巨石之上,上大下小,站在下面好害怕大風刮過會砸下來,看似搖搖欲墜卻風雨飄搖十億年不倒。

爬上「老金頂」,海拔二千四百九十四米,傳說在月光下石壁會出現彌勒佛為眾生說法的圖像,古稱月鏡山。山頂有座燃燈殿,供奉燃燈古佛。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一座座石峰,千姿百態拔地而起,成為奇石大觀園。老金頂周邊有頁岩堆積的「萬卷書」,如一座座書山,每一片岩石就像一本書,層疊有序,記錄著比人類還久遠的故事。還有栩栩如生的「老鷹岩」、「太子峰」等,岩石中夾雜著海洋類沉積物。想起陸游的詩:「石不能言最可人」,見證著梵淨山的滄海桑田。

承受過一次次政治風暴

名寺多與皇家有紛縈藤纏的緣分。漢代梵淨山以「三山谷」名稱載入史冊。明代佛教逐漸興盛,成為僧眾嚮往的梵天淨土,得名梵淨山。明萬曆二十七年,楊應龍叛亂禍及梵淨山,佛寺在戰火中頹圯。萬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下旨重建梵淨山。此次重建盛況空前,「靈馳於兩京,驚動於十三布政」。老金頂山腳立一座神宗帝所賜「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續碑」,由戶部郎中李芝彥題寫,楷書陰刻,全文一千三百四十九字,「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文采華章刻畫梵淨山的地貌、風光和佛教史。

明代梵淨山已有八寺六殿,山頂形成寺院群落。明至清乾隆兩百餘年是梵淨山佛教鼎盛時期,所修大小寺廟逾百座,環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腳庵與金頂古廟群等,彌勒道場鼎興一時,雄踞西南,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地位,堂而皇之地進入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的彌勒菩薩道場。

國共內戰時期,寺宇凋零,香燈冷落,幾乎灰飛煙滅於歷史時空裡。梵淨山慢條斯理地承受一次次政治風暴,依然款款地展露著自己蒼老的面容。如今幾條進山路上,三里一廟、五里一庵,香火繚繞,操縱寺廟興衰的除了來朝拜的善男信女,更主要的是遊客。

走下老金頂,來到山頂一片高台地,下臨千多米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雲盡收眼底。承恩寺明初始建,山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數百年動蕩破壞,龐大寺廟群只剩殘破石牆。現在的承恩寺是2009年建的,原始神韻已不可見。

駐足承恩寺台地仰望「紅雲金頂」,孤峰海拔二千五百七十二米,橫空出世傲然挺立,在陽光下像一整塊翠玉疊嶂而起,直插藍天。蒼穹之上的金頂赫然顯現,因清晨有紅雲繚繞而得名。金頂建在垂直高度百米的孤峰之巔,傲視周遭的丘陵溝壑。

攀爬登頂,步步驚心

登頂必須沿絕壁上鑿出的逼仄石磴,緊抓嵌入懸崖的鐵鍊,手腳並用攀爬。懸崖太陡俏,步步驚心,爬到絕頂終極處,腿腳發軟,大汗淋漓。巨大的裂縫「金刀峽」將峰頂一劈為二。明萬曆五年(1577年)兩個峰頂各建了一座佛寺,分別供奉釋迦佛和彌勒佛,作為梵淨山佛教的最高象徵。佛寺的標配:威儀大殿,晨鐘暮鼓,緇衣和尚手敲木魚,梵音,寺外蒼松翠柏茂林修竹,這些金頂一概沒有。只是兩座簡樸小院,像寺無山門,像廟無經堂。只有佛像下裊裊香火升騰,清香浮動。

金刀峽的一線天之上建了一座懸空石橋,連接兩座寺廟。寺廟後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台,一名說法台,像天外飛來之石。一座山有兩座金頂不尋常,兩座金頂還分別建兩座廟更罕見。相傳釋迦摩尼涅槃之際,與須彌山神靈相通的梵淨山金頂在剎那間一劈為二,峽溝之中爆出一束金光衝入雲霄,光燦天地。這是梵淨山能成為彌勒道場的緣由。每一座佛山都隱匿著似真似幻的傳說,引人入勝。

霧鎖梵淨山將會顯現「雲瀑、禪霧、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觀。古人認為是彌勒顯像。我們晴天上山,沒有雲遮霧障的仙氣,沒有松石筆立的風骨,只有開闊,明明淨淨地鳥瞰,層巒疊嶂莽莽蒼蒼都在腳下。梵淨山是烏江與沅江分水嶺,封閉的山區留下古老的民族文化。山下壩乾村存留儺文化,一種驅逐疫鬼的祭儀,戴上面具把人、神、鬼攪成一氣,既娛神又娛人。儺戲原始晦澀,表達了山民對鬼神敬畏之心。

紅雲金頂,金刀峽將峰頂一劈為二,兩座寺廟分別供奉釋迦佛和彌勒佛。(圖∕123RF)
梵淨山山門。(圖片提供∕李丁)
承恩寺。(圖片提供∕李丁)

現在平整的公路直達山門,順當就能拜訪很多寺廟道觀,其中不乏名寺古剎,但留下的印象大同小異。國內許多佛教名山早已不是心靈的棲息地,香客到寺院大多只關心這寺、這佛靈不靈?能不能保佑升官發財求子……銅臭味已然瀰漫縈繞。梵淨山奪天地之靈氣、窮造化之神韻,參拜承恩寺、金頂佛寺必須努力以身攀登。佛寺沒有強賣香火或算卦的,十分清淨,因此讓人難以忘懷。(寄自喬治亞州)

釋迦 火山噴發 雲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