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與遠方
在故國家鄉的遼南大地上,隨處可見一種開著小黃花的植物,人們非常喜歡它,叫它「婆婆丁」。這名字在一些人聽來可能覺得傖俗,其實婆婆丁就是常見的植物——蒲公英。中國古書名之為「金簪草」、「黃花地丁」,因為花如金簪頭,獨腳如丁。
蒲公英的根系發達,深深扎進泥土裡,其鋸狀葉片緊貼地面。不論南北,寒帶熱帶,東半球西半球,土壤肥或瘦,氣候旱或澇,它都能自由生長。而今我飄洋過海來到地球另一半的加拿大,所到之處,公園草坪,田野山坡,路畔道旁,也都可見到蒲公英的身影。
蒲公英是接地氣的植物,為百姓所喜愛。春天一到,它即鑽出地面,鄉村人家常採來食用,特別是家庭主婦和婆婆們,更喜去田野採挖,將它當成農家餐桌一道野味佳餚。或許這便是家鄉人稱它為「婆婆丁」的由來。蒲公英是不懼人們剷挖的,越剷挖生長得越繁茂。蒲公英是兩生植物,既能籽生,又能根生,根被挖斷,斷成兩截,即能兩處發芽,且生長飛快,似乎在歡迎人們採摘它。
蒲公英不但可食,又可入藥。《本草綱目》早有列載,它是一味用途頗廣的中藥材,味甘,微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功效,它的根、莖、葉、花,皆可入藥,亦都宜食,渾身是寶。記得小時候,我隨姊姊到野地採挖蒲公英,我尤喜歡摘食它的花苞,其橢圓如羊奶頭,家鄉人因而又叫它「羊奶子」。摘而食之,滿口溫香清甜,餘味無窮。
除了摘食花苞,我還喜歡掐它的長莖作為口笛吹。它的長莖中空,掐下一段,會冒出一股白漿,用嘴一吹,即出哨聲,因長短和粗細的不同,吹出的哨音便明暗高低各異,或吱吱,或嘀嘀,皆成音調,可謂是天籟之音。
蒲公英還是頗有智慧的植物,它低伏大地,葉片布地而生,四處伸展,可以最大面積地承受雨露陽光,汲取地氣。待它汲取足夠營養,中心即抽出一莖,聳起一杆長柱,高高托起一朵小金花,明灼豔麗,狀如雛菊。這時方發覺,它之前的低伏原是在蓄勢待發、養精蓄銳,是為了現在高高擎舉起它的花朵,以便讓它的花兒更燦爛地綻放。
蒲公英花開之際,碧綠草坪上布滿一朵朵金燦燦的小花,就像碧毯上灑滿金星,又像繡滿金線花,煞是好看。但人們因為蒲公英生命力過強,有很大的侵略性,妨害草坪上的草族生長,而將它視之為有害之草,而竭力清除之。但草坪上或公園裡的蒲公英拔也拔不完,拔完復又生,園丁叫它是「地球的釘子」,頗為無奈。
我發現蒲公英很神奇,同一枝花可以兩次綻放。第一次花開即是那朵小金花,但在它落下時,卻同時又出現另一個小花苞,並且那一莖長柱,也明顯地拔高。過一段時間,高高的莖柱上,突然綻放出一個銀球似的花朵,狀如小燈籠,輕靈通透又毛絨絨的,這就是它的第二次花開。蒲公英金燦燦的小黃花,無論顏色、形狀,都像極了一顆顆小太陽;而絨球小燈籠,銀白朦朧,淡雲薄紗,何嘗不像一個小月亮?這奇妙的二次花開,彷彿是蒲公英對天地自然的感恩,對太陽月亮的禮讚。
仔細觀察,這銀球小燈籠,是由無數根細細銀針簇生而成,而每一根銀針頂端,又由數十根細毫毛密密排列,構成一柄小傘,而銀針下端,連綴著一顆比半粒芝麻還要小的種籽,乍然風來,無數小傘如翅膀如風箏般,乘風而起,剎那間,一整個銀球小燈籠散作滿天銀毛,御風而行,飛向天空,飛向四方,把種子撒遍大地。
顯然,蒲公英一枝花作兩次開放是各有目的。第一次小金花開放,是為了孕育種子;第二次銀球花開放,是為了種子的撒播。我曾驚異於它第二次開放時,何以把小絨球擎舉得那樣高?原來是為了招風,送子去遠方啊。正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蒲公英深具偉大的母性。它為了撫育子女,為了子女的未來,初始不惜匍匐泥土,爾後,又竭盡全身之力,高高地挺起它的脊梁,為了送子女去遠方。待子女飛離而去,只剩下它一杆光禿禿的柱頭,孑然一身,迎風而立,似乎還在翹首遙望遠去的孩子。直到最後,不得不忍受著一身孤獨,淒然老去,萎頓於泥土中。
蒲公英可食、可藥,更可賞、可玩。那銀球似的小燈籠,對孩子們有莫大的吸引力。我童年最鍾愛的就是那銀色小絨球。儘管今天的孩子有數不勝數的現代玩具,可我每每見到孩子們一旦發現蒲公英的小絨球,一雙雙晶亮的小眼睛即刻放光,不顧媽媽的叫喚,搖晃著腳步急急跑去,摘下小絨球,舉在嘴前,再嘟起圓鼓鼓的小嘴巴吹起,「噗——」,銀毛小傘頓時滿天飛舞,孩子們一邊拍手歡笑,一邊眼睛不住地追望,望著一個個銀毛小天使飛向天空,孩子們的小小心靈也跟著飛向遠方。(寄自加拿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