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翅膀
大學畢業後在準備出國的那一年,我看到報上海頓音樂圖書館正招考館員。雖然我是圖書館系畢業,但對於音樂圖書館的性質卻一無所知。我試著投了一份簡歷,被通知前去考試。考試試題與圖書館課程所學的編類分目一點關係都沒有,反倒是對西洋古典及熱門音樂的風格、流派、知識及一些英文曲目翻譯占了各半。我讀書時喜歡的是西洋流行音樂,加上一些淺顯的古典音樂入門知識,竟然過關斬將被請去面試。
面試時,老闆向我介紹了一下海頓音樂圖書館成立的宗旨。因為彼時原版唱片昂貴,這圖書館是專為愛好音樂的朋友提供唱片、錄音帶各方面的租聽及錄音服務,也是音樂與音響兼具、當時在台灣唯一的一座現代化有聲圖書館。館內有六千多張原版唱片和錄音帶的收藏,已經編有很詳細的目錄,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前來借聽的客戶推薦或找尋他們所需要的音樂。另要協助編輯音樂月刊,介紹當月出版、暢銷的國外新曲。所以他們注重的是與客戶的互動和英翻中的能力。工作的性質是我喜歡的,也是我覺得可以勝任的,因此和老闆相談甚歡,我坦白承認對於古典音樂只知皮毛,但是勤能補拙,一定盡量涉獵,邊做邊學。
很幸運地我被錄取了。同時錄取的還有一位音樂系科班出身的小言,我倆被分配在一起受訓。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我加緊腳步踏進了古曲音樂的殿堂,瘋狂又熱切地吸收著它們帶給我的震撼,覺得自己像一塊海綿,浸滿了音符的泡泡。遊走在古典和流行之間,讓我感到新奇又刺激。小言和我交換著彼此對音樂的知識,她教會我交響樂團、指揮家、鋼琴家、小提琴家、長笛豎琴家的曲目欣賞及如何分類;我介紹她巴布狄倫、瓊拜亞的民謠傳奇,電吉他和木吉他的演奏,披頭四、老鷹合唱團的搖滾,節奏布魯斯及藍調爵士樂。
海頓的客戶們多半是愛樂人士,找到了喜歡的音樂,就迫不及待地在視聽小間,戴上耳機聽起來,或手舞足蹈,或閉目沉醉。也不時有些時裝秀、大專舞會來找我們配音製樂。記得有一位建築界大老郭先生,每次一來就要聽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百聽不厭啊。」他常常一坐一下午,我們唯唯諾諾地應對:「我們無法像您一樣那麼陶醉耶,有人批評華格納又自大又愛錢……」郭先生感嘆地說:「那些與藝術何干?你們太年輕了,體會不出來他音樂裡樂器、歌詞及劇情那麼天衣無縫的融合……」
當時海頓圖書館晚間經常舉辦音樂欣賞會或音樂講座,記得許常惠、許博允、樊曼儂等大師們都是座上常客。以樂會友的那種文藝沙龍的氣氛,無酒亦醉,至今仍瀰漫在我記憶中。
我在海頓工作一年後就出國了,但那一年的音樂密集熏陶帶給了我一輩子的影響。在不經意的日常,偶爾有一段音樂飄來,像收音機裡播放出的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賽門與葛芬柯的〈羅賓森太太〉、普契尼的〈公主徹夜未眠〉、路易阿姆斯壯的〈多麼美好的世界〉……總會讓我稍稍怔忡在原地,塵封的記憶匣門隨著旋律突然打開,泉湧而出。那些思念與感動,在心湖中翻攪成一圈圈漣漪,帶我回到年少的那段時光。方才領悟,那些歌不是只屬於我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在歲月的蒼茫中,只要乘著那些音樂的翅膀,就會帶我回到那個時代。
(寄自加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