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歸來(下)
我後來以雲淡風輕的口吻,把香山的見聞告訴了幾個文友。一文友說:「別講了,我聽得心疼難受!」她小時曾跟父親去頤和園,那是上個世紀七○年代,頤和園裡曾有一面石牆,牆上有千佛,神態各異,惟妙惟肖,破四舊的小將乾淨俐落,把一千個佛都搗毀了,留下一千個破殘的石洞慘不忍睹。她那時還年幼,但也心生悲戚,深感痛惜。
我對文友說,見多了,也就接受了,平靜了。就說這座江南的香山,歷朝歷代的文人因慕名西施而尋古遺事,感懷抒愁。乾隆皇帝風流倜儻,最愛遊山玩水,舞文弄墨,香山也有他的行蹤,留過他的御筆題字,乾隆是否希望自己的題字跟隨古人的文墨一起萬古流芳?他肯定沒料到,兩百年後的革命小將,氣勢洶洶把什麼都砸毀了。
香山歸來,我跟文友談及感受,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名字或文字刻在石頭上,以為可以永垂不朽。作為文人,也不要夢想著自己的著作會流芳百世,漫長時光裡的天災和人禍可以把它們一起帶走。喜歡張愛玲的一句話:「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再說破壞,革命小將到底也是血肉之軀,沒能力把一切搗毀。香山上的古屋可以推倒,石碑可以砸爛,經書可以燒成灰燼,但是面對春秋戰國的「藏軍洞」,文革小將無能無力。
藏軍洞固若金湯,是吳王夫差的地下軍事工程,藏千萬神兵,儲戰備物資。那時的吳王稱霸江湖,攻越伐楚,在長江之畔修築眾多藏軍洞,其中香山的藏軍洞最為神奇,山上一名老者告訴我:洞內的隧道與山勢走向平行,士兵能從左右兩側快速進出,一般的藏軍洞建在山腰,而香山的藏軍洞築在山頂(見圖),居高臨下,堅不可摧。
夕陽的光,煌煌落在「藏軍洞」石碑之上,流光如金,漫過不遠處的聆風塔,也漫過天地的輝煌。我站在香山之顛,看見山下的長江波瀾壯闊,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我聽見身邊的兩個遊人在交談:「山下就是張家港碼頭,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道彎,也是江海交匯的第一灣。」其中一人指著遠方告訴另一人:「那邊是江陰。」
我知道江陰!明末清初,吳三桂投降清國,引兵入關,占領北京,清軍一路攻城掠地,卻遭到江南軍民的拚死抵抗,江南人吳儂軟語,溫文爾雅,但是面對外敵寧可魚死網破。據史書記載,江陰人寧死不剃髮,與清軍血戰八十一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夕陽快落了,暮色四合,蒼茫的長江依然東流,香山之下,張家港巨樓林立,一片巍峨壯麗的城市風景線。一道夕光忽然回照城市的風景線,世界一剎那安靜了,長江和香山都沉在悠長的回憶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