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巷周圍美食多
我和老伴一九五八年結婚,至今已六十五個年頭。老伴是蘇州人,我也因此去蘇州無數次,對蘇州人的口福有親身體驗。
五○年代岳父母家住蘇州市中心的宮巷,巷子不長,中間有一條名為太監弄的巷子通向小公園,巷子兩邊都是深宅大院,其中一段很窄,兩人並排難以通過。據說明代負責蘇州織造局的太監們聚居於此而得名。
過了窄道就豁然開朗,兩邊聚集了許多飯店和餐館,其中最有名的是松鶴樓菜館,岳父家多次在那裡聚會。館裡的最有名的菜餚是松鼠桂魚,據說是乾隆下江南在那裡吃過的名餚,我也多次享受過和皇帝同樣的口福。那道菜的造型和味道的確不一般,整條魚下油鍋炸,最後澆上糖醋汁而成,形似松鼠,魚肉粒粒如松仁,外酥裡嫩,微酸鮮甜,老幼咸宜,是每次必點的菜。
再進去一點,就是蘇州人說的小公園所在地,中間一塊半個足球場大小的空地,樹木高大,花草幽美,鬧市裡難得有片綠地,所以老人和孩子都喜歡在那裡坐坐和戲玩。
綠楊餛飩館的餛飩分大、小兩種,小餛飩銅錢大,肉餡如豆粒,但湯極鮮美,大餛鈍一個頂小餛飩三、四個。五○年代大餛飩每碗一毛,小餛飩七分,定價低廉,所以顧客盈門, 我們到那帶辦事,總也到店裡吃上一碗。店裡人群川流不息,生意興隆。
宮巷不長,大約只有幾百公尺,一頭直對玄妙觀,兩側現在都成了蘇州傳統工藝品的商店,也有些餐館。我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到蘇州,準岳父岳母就在餐館樓上宴請我,開窗正對玄妙觀。席間他們拿出兩件上海新光內衣公司出品的針織汗衫送給我,因我當時穿的是母親手縫的布汗衫,這情景我終生難忘。
玄妙觀東腳門口的黃天源糕團店,離岳父家步行幾分鐘,我常去買早餐的糕團。該店創於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擺出來糕團有圓有方,顏色多樣,價錢高低不同,品種也因時令有所變化,青團子、南瓜團子、綠豆糕、桂花糕、棗泥山藥糕等等吸引人們的眼球。其中最普通的是兩指寬的調頭糕,舊社會多數人多災多難,據說吃了調頭糕好運就到來了,人們喜歡口彩,盼望改變命運,調頭糕的銷量也就上去了。
采芝齋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創於清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年)的老店,據說第一代創始人在店門口當眾熬糖、剪糖,糖用玫瑰花、飴糖、松子仁製成,因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成為招牌產品。後來增加香草西瓜子、椒鹽榧子、棗泥麻餅、豆腐干等等百餘品種,成為著名的糖果店。
我們每次離開蘇州,都要去那裡買些粽子糖和一紙筒棗泥麻餅帶回去,分贈親友和讓孩子慢慢吃。店裡另一名產是蝦子鯗魚,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吳王闔閭吃過並取下的名稱,味道鮮美,爽口不膩,當然價格也不低。親友們常作為禮品贈送給我們,我們也就帶回來細水長流,每天吃上一小片。
觀前街還有一家東頭的陸稿薦肉鋪,以各色醬肉聞名,皮薄而呈麥黃色,肉呈紅色,食之滿口香酥,是名副其實的「五香醬肉」,岳父上街就常帶一荷葉包的豬頭肉回來。我八十歲後聽力下降,老伴就引用蘇州人的說法開玩笑,說我的耳朵賣給陸稿薦了,把我的耳朵貶低為豬耳朵。
宮巷一帶的小吃攤都供應豆漿、臭豆腐、粢飯團和燒餅油條,我從小吃慣這些,每次從西北回蘇州,我都要去再體驗。一口下去,以往幾十年前感受過的味覺立即復活,這就是故鄉的食味,是我終生也不會忘懷的感受。
不久前在加拿大的孫女參加回國尋根團到蘇州,孩子們到黃天源學做南瓜餅,離開時在蘇州的舅爺要她帶一瓶蝦子鯗魚、一包粽子糖給我們,以解鄉思。蘇州是我們朝思暮想的家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