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露天電影

謝基立

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是中國大陸民眾過緊日子、窮日子的年代,物質生活異常貧困,購買生活用品除了付鈔票外,還得付糧票、布票、糖票、香菸票等,老百姓缺吃少穿,只好能將就則將就,溫飽為度。

那些年,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貧乏,一年到頭沒有上檔次的文化娛樂。我們這個江南魚來之鄉的小鎮,尚未通電,電視機無用武之地,鎮上就連文化館、書報閱覽室、書店之類也沒有。真是文化饑渴的年代啊!

難能可貴的是,每隔十天左右,有線廣播喇叭忽然傳來佳音,說是今晚在中學操場放映露天電影。人們奔相走告,四鄉男男女女也很快得知這個訊息,就像趕節場似地來鎮上,一飽眼福。

那時本邑東片有一艘電影放映船,有關方面委託三位退役軍人掌管,經常深入幾個鄉鎮(公社),以及條件較好的村(大隊),巡迴放映電影。不消說,都是政治教育片,諸如「地道戰」、「地雷戰」、「洪湖赤衛隊」、「鐵道游擊隊」等,皆為二戰期間抗擊日寇的題材,以黑白片居多。還有譯製的外國片,諸如南斯拉夫的「橋」、「瓦爾德保衛薩拉熱窩」、朝鮮的「看不見的戰線」等。

由於片源匱乏,這些影片往往隔了一段時間又來放映,但是人們還是照看不誤,百看不厭,總比沒有電影看強。有一次,牆上張貼的放映告示上寫著「今晚上映『看不見的戰線』」,不知被誰改了一個字,變成今晚上映「看得見的戰線」,真是惡作劇!不過也有人說,確實如此嘛,這不,先後放映三次了。

每逢放露天電影那天,日落西山時分,廣場上高高掛起一塊白色床單樣的銀幕,場中央留有安置放映機的餘地。操場四周拉起繩子,因每位觀眾得付費一角錢進場。觀眾自帶板凳,我那讀小學的阿舅(妻弟)最積極,早早掮兩張長凳,搶占前排中央好位置,我們夫婦倆和兩個娃則坐享其成,不亦樂乎!

由於單機放映,中途得更換盤片數次,只好在銀幕上打出「休息」。淘氣的孩子們趁機離座,放鬆一下,在放映場周圍竄來竄去,遛踏嬉戲。還有的調皮鬼,在放映機前探頭探腦,擺出各種姿勢,映在銀幕上刷存在感,逗樂一番。真是一個難得的、歡天喜地的日子啊!

露天電影散場後,各自掮著自帶的凳子,走出校門四散回家,有的還要返回鄉下。稀稀拉拉的觀眾隊伍絡繹不絕,邊走邊議論劇情,高談闊論,各抒已見。我們夫婦倆則各人背一個娃,趁興踏上回家的路,今宵不寂寞。

世事滄桑,往事悠悠,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時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苦盡甘來,真是今非昔比。精神文化生活不可同日而語,愈來愈上檔次,豐富多彩,可以按照個人興趣與愛好各取所需。兜裡有了錢,不再追求那廉價的文化娛樂享受,不惜花費一兩張大鈔,舒舒服服地坐在電影院軟椅上,欣賞新出籠眼下最熱門、最時尚的影片,盡情享受一番。

撫今追昔,貧困時期「窮開心」看露天電影盛況,如在昨日,耐人回味耳。

電影院 書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