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口爭食

王自勉

有句話叫做「虎口奪食」,我當然沒有這本事;不過六十三年前,我卻從豬口爭過食。當時正值「困難時期」,其實就是毛澤東搞空想共產主義的「大躍進」,六億百姓被糟蹋得民不聊生,農村餓死者以千萬計。城裡稍好些,但吃飯要糧票,吃油要油票,吃菜要菜票,吃肉要肉票;以肉為例,我家在瀋陽,每人每月只有三兩肉。

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從瀋陽轉學到上海松江二中讀書。距開學還有幾天,父親帶我到松江下轄的楓涇鎮,去看望我的表哥。楓涇是古鎮,以美味特產丁蹄與狀元糕而聞名;可在那個年代,丁蹄與狀元糕卻絕跡於街市。表哥在楓涇中學當食堂司務長,用自己的飯菜票讓我們吃了晚飯,說實話只是半饑不飽而已。

飯後父親掏出糧票和鈔票,付給表哥。按照現在的觀念,親舅舅來吃飯,豈有收費的道理?再說身為食堂司務長,「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眾人頭上刮一點不就行了?表哥卻對我們說實話:「眼下最缺就是吃的,在食堂搭伙的二、三十個老師,雖有糧食、食油、豬肉和蔬菜供應,但都是供不應求。拿豬肉來說,每人每月半斤,也就是一星期才能吃到一兩肉。在他們頭上動腦筋,想都別想;這些老師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分到碗裡的飯菜少一點點,他們就會吵。我雖然是司務長,只不過是跑腿的,根本不敢從眾人頭上克扣。」

表哥接著說:「舅舅遠道而來,我理應好好招待。怎麼辦呢?思來想去,我能支配的,就只有豆渣了。」我問:「什麼是豆渣?」他解釋道:「豆渣就是用黃豆製豆腐和豆漿時,濾出漿汁後剩下的渣質。我們食堂養了頭豬,豆渣就用來餵豬。用鹹菜來炒豆渣,味道還可以,就不知道舅舅能不能吃得下?」父親說:「沒問題,這年頭能有豆渣吃就不錯了。」情況確實如此,我們來自瀋陽,那年頭食物短缺比上海尤甚,連作為雞飼料的小麥麩皮我都吃過,吃豆渣自然不在話下。

接下來兩天每到飯點,表哥就端來一盆鹹菜炒豆渣。父親為他擔心,表哥說:「舅舅放心好了,從豬嘴裡克扣一點,這點點權我這個司務長還是有的。」說實話,鹹菜炒豆渣稱不上美味,卻並不難吃,沒有吃麩皮時卡在喉嚨難以下咽的感覺。最難得是表哥端來的豆渣量足,讓我體驗到久違了的飽足感。

表哥當年不過二十歲,他學習優秀,可是受累於家庭出身,未能考取大學,好在他的社會活動能力較強,才能謀得食堂司務長的臨時工作。之後在知識青年去邊疆的運動中,他被發配到新疆建設兵團,所幸他憑著能力,被調到醫院從事醫學化驗工作,直至退休才回到家鄉。他雖然沒上過大學,卻刻苦鑽研,在國家級醫學化驗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獲得了高級職稱。

回到豆渣這個主題。令我大跌眼鏡的是,近年來人們從營養學角度重新認識豆渣,發現其營養成分比豆腐和豆漿更全面,黃豆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和礦物質,多數仍存於豆渣中;豆渣更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便秘及減肥的功效,由此榮登健康食品的寶座。如此說來,六十三年前表哥從豬口奪食,讓父親和我吃到營養豐富的豆渣,端的是歪打正著,善莫大焉。

退休 新疆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