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來美的時日點滴(上)

宗國華

上世紀八○年代中期從中國大陸赴美的人,大多數都會有一些一生中不可磨滅的回憶,這之中包括比較強的文化衝擊,來自於不同國度的文化及生活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增強以及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而不斷減小,到時至今日才基本消弭,已漸成為歷史。

才到美國的第一個感恩節,是在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賭場度過的。記得那日在紐約中國城搭乘「發財專車」,免車費,且受贈十元供免費玩,感覺甚為不錯。這還不算,賭場提供豐盛的buffet自助餐,燈光絢麗,音樂伴隨,取餐人流如織。那陣仗之宏大,令人視覺、聽覺、還有胃,同時享受。

以前從未歷經過這種世面,取餐時自行拿盤,又不知是否只能一次性取飯菜,於是挑揀喜歡的內容堆放盤中,直至堆成尖,找到一處所在大快朵頤,而盤子堆成尖的內容也引起一些側目。恍惚之中覺得這怕就是共產主義了吧,需要多少拿多少,且不需付錢!

F-1簽證自費來美的學生是比較艱苦的,拿到學校的獎學金則比較幸運,雖說錢不多,但學費減免已省了一個大頭。相較之下,J-1簽證(美國國務院交換訪問學者簽證)經濟情況要好一些,因為都有資助,資助方可能是中方,也可能是美方。由中方資助的學生或訪問學者,每月定時從所屬地區的中領館領取生活費,八○年代根據地區不同,一般也就是每月四、五百美元。

當時美元還比較值錢,住宿費是個大頭,吃的方面可以盡量省,再就是交通費,一般省著用,到結業返國時能省出購買「八大件」的錢。當然這些當時認為很棒的家電「八大件」,在今天來看已完全不稀奇了。

我在紐約皇后區的木邊(Woodside)曾與一位天大訪問學者同租一室,就是在一間小屋垂直放兩個床墊,再各自一小張書桌加椅子,就已無多餘空間。室友的一雙皮鞋有加厚的跟,因為一般情況下如果可以走路,就不坐地鐵。吃的方面盡量撿便宜的買,記得買的比較頻繁的是超市裡的麵包和燻豬椎骨,一美元左右就可買到挺大一包,可能有近一磅多,打開就吃,味道還不錯的。

比起F-1的自費學生,我的情況還算是不錯的,有美方發的獎學金和生活費,錢雖說不多,省著點用,生活也並不拮据,主要是學費一頭免費,減少了不少壓力。不過錢不壓身,加之剛來美,也想歷練一下在美打工的經驗,就買來幾份中文報紙,翻閱招工信息。見到布魯克林一公司找包水餃的熟練工,想想這有啥難,不就包餃子嗎,就打電話去說好了某日前往試工。

從所在的皇后區坐地鐵,半個多小時吧,到了一處建築,往地庫走就到了這個水餃製作公司。我直接被帶到一張鋪滿餃子皮的長桌子,開幹。我注意到有六、七個人在包,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專注於手頭的速度。本來想著我北方來的,包餃子應是手到擒來的事,沒想我一動手包,再環望四周,發覺在我精心一個褶子一個褶子捏皮子的時候,別人兩三個都做好碼在那兒了。看來差距不小,暗中使力,盡力趕。

工友們都不錯,對我挺和善,也不嫌棄我包得慢拖大家後腿。正所謂都是天涯淪落人,聽他們對話中得知每個人來自的省份、來的原因,和大概住在何處。有的人知道我的來歷後,還向我打聽學校的情況,說是要幫忙某某人申請學校來美。

就這樣做了一周,和工友們都有些熟悉了,也和幾個住處離得較近的人一起約著坐地鐵。這一周之內,儘管我的包餃子速度有長進,但與大家差距甚大,我直覺力有不逮,不是幹這行的料。雖然大家對我不錯,我不願因包得慢拖大伙兒的速度,從而影響收入(收入按包的數量大家分錢),考慮之下直接向工頭(二老闆)辭工,拿到一周工錢,沒有任何克扣。

離開一起奮戰一周的工友們,心中竟有一絲不捨,兩個小伙還陪我一起走到地鐵站,相互道別,互道珍重。以後每逢在亞洲超市賣水餃的櫃台,見到標有「手工製作」的一袋袋水餃,心中總能泛起些微莫名的漣漪。

八○年代中期,紐約有眾多華文報刊,有日報,也有周刊,時至今日,大部分都消失了。當年比較有影響力的我認為有四家日報,分別為世界日報、中報、北美日報,及主要在中國城販售、有廣東話表達的星島日報。當然除這些外,還有僑報及聯合日報等。

透過介紹,間接認識當時在北美日報任編輯的張素初(張治中將軍之女),介紹人管她叫阿姨,我也跟著叫阿姨。透過張阿姨的推薦,我得以去到北美日報擔任編譯一職。叫編譯,而非翻譯,我的理解如下:基於報紙版面限制,每日外電新聞內容除譯之外,還要有一個編的過程,我要做的,就是在忠於原作的情況下,還要自行編寫一下,去粗取精,以保證讓寫好的東西正好填進給這條新聞安排的空間裡。當然,有時這工作是坐在長條桌頂頭位置的編譯組長來做。

我進這個報社並未通過考試,與張阿姨約好談了一次,她之後就帶我去見了一次老闆(據說是香港人),沒講幾句話,就通過了。我自己分析之所以不用考,一是由於張阿姨力薦有關,二是我本人學歷擺在那兒,在國內英國語言文學四年本科加三年讀研,對這份工作應該是夠用有多了。(上)

餃子皮 地鐵站 簽證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