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的得與失

顧華

出國一直是中國國內常見的話題,不過現在的出國與八○年代出國的概念,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八○年代出國是去學習、進修、討生活;現在是出國遊山玩水、吃喝玩樂、購物享受。

年近古稀,在洛杉磯的歲月已經超過了在北京生長的日子。回顧三十多年來美之前,已經做了十年的骨科醫師,其中包括研究所六年的碩博士,師從中西醫結合骨科奠基人尚天裕教授,一九八九年成為中國第二個中西醫結合骨科博士。當年在國內已經在國家級醫學期刊發表數篇科研論文,並參與編寫兩本骨科書籍。我的博士研究報告獲得了國家衛生部的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題目還幫助後來的博士生們繼續深入研究,碩果纍纍。

頂著博士的光環來美國,一切都得重新開始。馬上考取了加州中醫針灸執照,可以開始行醫,只是當年來美囊中羞澀,沒有經濟能力開自己的診所。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在洛杉磯中醫學院的教授課程,還找到一個脊柱損傷康復中心的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和身分,生活安頓下來。

幾年後,發現美國的中醫教育水平有所欠缺,中醫學院實習的學生連「半月板」是什麼都不知道。於是在大家的支持下,我開始了中醫骨傷科專業再教育課程,一年三百小時,完成後我帶著這些中醫師,去北京我所畢業的研究所醫院進修學習。

骨傷課程非常成功,每次課都有四、五十位醫生參加,打開了我在加州中醫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中醫界對骨傷疾病的認知和治療效果,也額外地增加了我的收入,開啟了我自己的診所。骨傷課程持續了八年,直到二○○三年中國發生非典疫情才終止。

有了自己的診所,一切進入正軌,病人之間互相介紹,診所的進項蒸蒸日上,衣食無虞。生活好轉以後,我就開始思考,我接受過正規醫學院和研究所的訓練,和在美國同道們業餘時間上中醫學院取得執照相比,我有很多優勢。就在我診所裡有限的病人中,開始收集病歷資料,分析、對照、總結,參考網上找到的醫學文獻,寫出文章。多年下來,我也在美國的醫學期刊發表了七篇論文,其中包括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還參與撰寫了兩本英文的醫學書籍。

幾十年來,還是經常關心國內的家人、朋友、同道、醫院的老師和醫生,看到聽到他們在生活上、學術上、家庭取得進步,無不為他們歡欣鼓舞。特別是看到他們升格到教授、主任、院長、專家、代表、委員等等,從心裡對他們由衷的敬佩。

國內人們的進步,也引起我的反思。回過頭來一想,我在一個人地生疏的異國他鄉打拚,一切從零開始,英語不是我的第一語言,能夠有現在成就已經滿意了。我常常問自己:「如果自己還在國內,會是什麼樣子?因為國內幾乎沒有私人診所,你是否願意在國內醫院的工作條件下生活?從經濟條件來看,國內的生活水平的確有了很大改善,撇開政治環境,你是否能夠在醫院、學術界和家人之間游刃有餘?」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在美國沒有各種各樣的「頭銜」,僅有「醫生」而已,也沒有各種各樣的應酬。我和母親一樣,是一個不願意拋頭露面的人。我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不用擔心夜裡有急診叫我、不用擔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更不用擔心有人會給我打小報告。我可以充分享受自由,可以毫無顧忌地評論、批評、指責任何人,包括政府高官,我用不著瞻前顧後就可以自由地表達心聲。

就像加州快餐店二十美元最低工資生效後,我撰寫了中英文的文章,評論加州議員和州長簽署的法案,分別發表在「世界日報」和當地的英文報紙。我十分尊重我的選票,這是我作為一個公民,顯示大多數民眾表達聲音的方法。

在國外定居,肯定是有得有失,人各有志,不能強求。人的特性就是常常想到自己沒有得到的,而不珍惜已經擁有的,就像英文講的:「杯裡的水是一半空還是一半滿」。雖然中美兩國都有自己的問題,比如在美國我永遠被認為是亞裔黃種人,好在洛杉磯是一個大熔爐,各種膚色的人都有,但從我在兩國經歷的大半輩子來看,我自己覺得出國是得大失小,我的半杯水是滿的。

加州 骨科 洛杉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