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懷念的韓國泡菜
最近在朋友圈裡流行一個話題,從營養與保健的角度去審視各類「發酵食品」,如泡菜、德國的酸白菜(Sauerkraut)、酒釀、豆瓣醬、味噌、納豆、優酪乳、酸菜、酸黃瓜、果醋、水果酵素等。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韓國泡菜(Kimchi,或稱辛奇),教我想起初到美國時的韓國室友李傑。
四十餘年前,我剛到伊利諾香檳大學念研究所,遷入香檳城內一處便宜的學生宿舍。我入住的第一天,正巧與李傑及他的父母打了照面。
李傑在美國出生,是家中的獨子,其雙親是第一代的韓裔美國移民,說英語時帶有明顯的韓國腔。李傑的父親是一名公務員,在州政府任職,母親則專責家務,他們在韓僑團體裡十分活躍,經常參與社區服務活動。李傑也頗受他父母的影響,個性非常外向。
李傑從小除了念英文之外,還加強學習韓文,因此,他能用流利的英語與韓語與人交流。他也學過一些漢語,但是卻完全不能運用。
李傑有著典型韓國人的外表:高額頭,扁平大臉,小眼睛,單眼皮,黑濃眉毛,帶著粗獷的陽剛氣;他不太愛笑,講話粗聲粗氣,常擺出得理不饒人的架式,這些印象令人覺得李傑不太友善。後來,才了解李傑因為怕遭到歧視,所以養出一種正直剛烈的個性,稍感到屈辱,就直接以唐突的語言挑戰他人,表現出強勢與自信。
與李傑接觸久了以後,我發現事實上他非常隨和,容易相處;他講誠信道義,愛交朋友;他不喜歡日本人, 但對來自台灣的人非常友善;他很重視輩分與身家背景,謹守孝親敬長,尊師重道,當他得知我出國之前曾是中學教師,對我更加尊重。李傑在與我初交的時候頗為謹慎保留,一旦熟稔了就把我當成自己人,無話不談。
有一回感恩節放長假,李傑邀我到他家作客,他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載著我去到他在芝加哥北郊的家。他們家沒有鋪張的裝飾,但屋子內外收拾得整齊清爽。李傑的父親曾受過中國儒家文化的薰陶,會認一些漢字,熟悉論語與孟子,雖不會講中文,卻能書寫中文字與我溝通。他寫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令我覺得又驚喜又窩心。
一進屋就聞到一股濃重的泡菜味,沿著客廳的牆壁有一整排的鐵架,有數十個密封好的大玻璃罐分層放置,裝了各式各樣的泡菜,有大白菜、蘿蔔、芝麻、大蔥、小黃瓜,以及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青菜,每一罐都用韓文清楚地標示內容。李傑的媽媽頗為自豪地,用結結巴巴的英文向我解說她製作泡菜的過程:如何將大白菜鹽漬,置入薑、蒜、洋蔥、辣椒粉調味,再發酵而成。
我對韓國泡菜沒有概念。記得小時候在台灣,窮人家的孩子帶便當,常吃蘿蔔乾及鹹醬菜,因此初次接觸到韓國泡菜時,不免生出一個錯誤印象,以為那是廉價且沒有營養的食物。我更顧忌吃過泡菜以後,口腔裡會有濃重的蒜味惹人嫌棄。
後來才知道韓國泡菜既美味又多樣,在西方社會中已廣為流傳。原來韓國泡菜是朝鮮民族的一種傳統醃漬食品,既可以作成佐餐小菜,又可以作為食材入菜烹製,也能當成包子或水餃餡。據朋友圈的訊息,韓國泡菜主要是由大白菜發酵而成,含有豐富的活性乳酸菌和食用纖維,會產生諸多好處,可抑制腸道中的細菌,降低膽固醇,幫助消化,預防便秘。
當天,他們請我吃的午餐,竟然是一場別緻的韓國泡菜盛宴:在一張大餐桌上,擺放了十多個盤子,盛著各式的泡菜。然而他們只是在一旁坐著陪我講話看我吃,令我感到十分尷尬。他們用最佳的珍餚表達了誠意與好客,因盛情難卻,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我一面品嘗泡菜,一面忙著思索出一些即興的外交辭令,感謝他們的善意與周到,並誇說泡菜的味道超棒,既營養又下飯,我非常喜歡。
隨著在美國生活與工作的經歷,我有許多機會品嘗各色的韓國泡菜,也有了更好的認識,但是總覺得這些泡菜都無法與李傑媽媽的泡菜相比。只可惜當年沒有聲音影像的紀錄,而我也沒有機會學習她製作泡菜的手藝。
李傑自大學畢業以後便離開了香檳城,我也數次搬遷到不同的州,之後隨時空轉移而失去聯繫,但這段友誼卻長存於心。李傑一家的真誠待客和溫馨的熱情,讓我永難忘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