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餐的今與昔

王自勉

民以食為天,一天三頓,錢多吃大飯館,錢不多吃小飯館,錢少吃飯攤,錢再少就到菜場買點自己燒燒吃。說起飯館的分級,大致分為低端、中端與高端。以如今上海為例,低端飯館的蔥油拌麵十八元(人民幣,下同)、蝦仁肉絲二十二元、果汁飲品十八元,每餐花費五十元左右。中端飯館的蟹黃麵一百三十八元,橄欖汁一百零八元,每餐花費兩百元左右。

高端飯館則不能以尋常餐飲來看待。開設在花園洋房的某高端餐廳,套餐價格分別為一千三百八十元、一千六百八十元與一千九百八十元,如果月工資一萬元,只夠光顧幾次。更有甚者,某知名餐廳八人聚餐,點了二十道菜,不含酒水,花費竟高達四十萬元,人均五萬元。對於月工資兩萬五千元的白領,這頓高價餐相當於兩個月工資。吃這種高價餐,與其說是品嘗珍稀食材和享受烹飪藝術,不如說是炫耀金錢與排場。

其實高價餐並非現在才有,六十二年前就有過。其緣由要從一九五八年說起,毛澤東搞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弄得百姓連飯都吃不飽,農村裡餓死者達千萬之眾。我家住在瀋陽城裡,糧食定量每人每月二十八斤,食油三兩;再加豬肉三兩,平均每天一錢,相當於肉絲一根。民不聊生到如此地步,毛不得不請出被長期冷落的陳雲收拾殘局。高價餐就是陳雲想出來的:從國庫撥給飯店糧食和魚肉蛋菜,製成菜餚後以高價出售。高價餐最吸引人之處,是食客不需要付糧票。

各家飯店經營高價餐自有特色。第一種高價餐比較平民化,花五元錢可以吃四菜一湯,然而菜式一般且含肉量少。食客把飯菜如風捲殘雲般掃光,還是不覺得飽,就顧不得斯文,把盤子舔得乾乾淨淨。當年大學畢業生的月工資四十五元,還不夠吃十頓這樣半饑不飽的高價餐。

第二種高價餐檔次較高,可以點菜。一九六一年春節時,某學者偕妻到北京「同和居」魯菜館,點了焦溜肉片、乾烤黃魚、黃瓜肉片湯等,含肉量較多,主食是大米飯和小花捲,共花五十元,人均二十五元。他每月工資八十多元,這樣的高價餐只能偶爾為之。

第三種高價餐的招牌是吃到飽為止。既然五元的高價餐吃不飽,而二十五元的高價餐又吃不起,有的飯店就推出兩者之間的高價餐,每人十元。最先上桌的是糯米八寶飯;接下來由素到小葷再到大葷:青椒炒土豆絲及饅頭兩個、肉末麻婆豆腐及饅頭兩個、土豆燒牛肉及饅頭兩個,最後竟是令人垂涎欲滴的清蒸全雞。

不過這類高價餐有兩項規定:一是按順序進餐,只有把糯米八寶飯吃光,才能吃青椒炒土豆絲及饅頭兩個,再吃光才能吃肉末麻婆豆腐及饅頭兩個,以此類推,到哪道菜吃不動了,用餐就此結束。於是有的食客就慢慢吃,拖上幾小時想多吃點。不行!第二條規定在等著:用餐限一小時,時間到了必須走人。

拿一個星期的工資來吃一頓高價餐,許多人都決心「過五關斬六將」,不吃到清蒸全雞誓不罷休。為此他們各顯神通:有人站著吃,邊吃邊跳;有人從前一天起就不吃飯餓著;更有人服瀉藥把腸子排空,凡此種種都是為了在一個小時裡盡量多吃。不過糯米八寶飯、青椒炒土豆絲及兩個饅頭,就撐飽了多數人的肚子,能吃到麻婆豆腐的不多,能吃到土豆燒牛肉的更是鳳毛麟角,而達到清蒸全雞這個光輝頂點的,從來就沒有過。

陳雲的高價餐在當時發揮了作用:一是讓有餘錢者吃上幾頓飽飯,價錢雖高,但「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二是飯店得以維持,市場顯得繁榮些。三是回籠貨幣,搞活了經濟。到一九六三年經濟逐漸擺脫困境,居民的魚肉蛋配給量增加,高價餐就此走入歷史。

沒想到如今高價餐又重現,不過今昔吃高價餐的目的差別很大:六十多年前是為了吃飽肚子,如今卻是為了炫富。只是現在經濟下行,為炫富而吃高價餐的人只怕是愈來愈少了。

貨幣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