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特殊票證

湛愉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四年,中國曾經發行過一類在境內特定場合流通使用的票證,它們分別是僑匯物資供應券和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前者單純是「票證」,後者是「幣證合一」,一般統稱為僑匯券(見圖)。由於它們只限於為數不多的人享用,且是中國票證史上獨創之作,所以又被稱為票證時代的奢侈品。

上世紀五○年代末,中國經濟正處於極其困難時期,為了吸收更多外匯和團結海外僑胞,政府根據海外僑民寄回大陸的外匯數額,按比例給予一定數量的特殊證券以資鼓勵,使用該券可以在指定商店購買市面上的緊缺物資。由於當年我們有近親在香港工作,逢年過節經常收到五十或一百港元的支票,憑支票到人民銀行按當日匯率兌換成人民幣,同時收到與港元數目對應的僑匯券。

全國各地的僑匯券圖案有所不同,但包含內容大致相同。上海發行的券上印有編號、截止年月、防偽造水印,蓋有紅色專用章,並標明「無價票證,嚴禁買賣,剪下無效,過期作廢」。券的周邊排列著許多小券,分別為副食券、購貨券、油票、糧票以及它們包含的數量,整張票面設計緊湊。

其中副食券主要用於購買肉類蛋類等食物,購貨券用於購買自行車、縫紉機、微波爐、冰箱等日用品。使用時必須由供應部門當場剪下對應該物品所需要的券的數量,再按接近一般市場價格的人民幣結算。譬如,上世紀七、八○年代,在僑匯商店購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除付人民幣一百二十元外再加上二十張購貨券(時隔太久,確切數據可能有出入)。

上海的僑匯購物商店設在永安公司一樓,大廳周邊排列著被稱為大件的電冰箱、自行車、縫紉機、微波爐等,中央玻璃櫥櫃內陳列著各種式樣的金銀首飾、進口名表,還有貴重的進口藥物、化妝品、香菸以及糖果等。商店櫃台上雖沒有標明「概不退貨」,但由於付款時營業員剪下的購物券是「剪下無效」的,所以購物前必須三思而後行,否則即使退款,但損失的卻是來之不易的券。

記得當年我在僑匯商店購買的第一個大件是微波爐。某日我在店內徘徊,忽聞兩位女士正熱議著微波爐的用途,她們認為最大優點是喝熱茶方便,茶杯放進爐內轉半分鐘,冷茶秒變熱茶。

我與我的另一半都是老茶客,尤其是他,一位大學教師,幾乎整天伏案備課批卷,而案邊一杯熱氣騰騰的濃茶卻是提神醒腦必不可少,可惜不到一刻鐘茶就變涼,添加熱水又很快變得淡而無味。回家後經我這麼一介紹,頓時腦洞大開,我們興高采烈地搬回一台,從此熱茶、熱菜、熱湯、熱飯,用得不亦樂乎。親戚來訪,見到這玩意覺得很奇妙,感嘆著何以市面上見不到,而作為僑眷卻擁有這份特殊福利,可以提前消費,提前享受。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奇貨可居的微波爐早已走進千家萬戶,屢見不鮮。

我家多餘的僑匯券經常被有特殊需求的親友們索取,諸如舉辦婚嫁喜事時,他們便可在僑匯商店購買進口糖果、進口香菸之類。上海人一般都很講究面子,如果喜糖中夾帶幾粒進口糖果,酒席上敬客幾支進口香菸,那可是件很「扎台型」的事情。

另一種幣證合一的僑匯券又稱兌換券,發行於上世紀八○年代,持券購物時不必再支付人民幣,銀行已把外幣直接兌換成這類有價證券。該券的「元」與人民幣的「元」等值,但只限於境內使用,且不得掛失。

兌換券的票面設計幾乎與正式紙幣相似,不僅摸上去很有質感,設計也極其精美,中間是中國山水,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兩側有防偽標記,票面上寫明由中國銀行發行,還有繁體字的票額及編碼。中文票面的反面是相應的英文說明,想必也適合於入境的外國人使用。

由於僑匯券可以購買市面上的稀缺物品,永安公司門外引來一大批專門倒賣該券的黃牛,上海人稱他們為「打樁模子」,意思是指這些人每天固定時間在固定的地點站樁,只要有人朝著商店方向走過來或者走出去,他們就蜂擁而至,操著一口圓滑流利的上海話念念有詞:「爺叔(或者阿姨),僑匯券有伐(嗎)?兌換券有伐(嗎)?儂(你)勿要膽子小,旁邊糾察是阿拉格(我的)娘舅,請到隔壁小弄堂去做交易。」窮追不捨地盯著持券者走過大半條馬路,不勝其擾。

為維持秩序,有關部門派出許多戴著「糾察」袖標的退休老工人去驅趕,但怎麼也玩不過這幫動作敏捷的年輕小混混,商店門前經常一老一少玩起捉迷藏遊戲。而每當小混混們掙到較多的外快時,也會送包憑票供應的香菸給糾察老大爺,所以對方只得睜隻眼閉隻眼地放他們一馬。

如今時過境遷,九○後出生的一代人,可能對僑匯券既無概念也無印象,但它們確實是票證年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增加國家外匯收入起著積極作用。由於僑匯券興起於物資匱乏年代,消失於物資豐富時期,而且相信中國歷史上再也不會出現此類票證,所以我手邊保存完整的雖然僅區區幾張,卻深感它們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支票 證券 匯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