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探親往事

達生

吃完早飯,我馬上趕到和同伴約好的碰頭地點,兩人一起遊北京城。我們去了天安門廣場、故宮、天壇、中山公園、王府井大街,一整天馬不停蹄,累得夠嗆。萬里長城沒有去,不是不想當「好漢」,而是時間不允許。我們特意在天安門廣場拍了照片,當時的想法很單純,認為有了這張照片,就可以對人說我去過北京了。

我們在北京待的時間,從頭到尾不足兩天,就又坐車回到天津,重新登上由哈爾濱到上海的那一趟車。火車到南京,我們再次下車,先去中山陵拜謁孫中山先生陵墓,再去夫子廟,在南京城區也稍稍停留了一會兒,就又匆匆回南京站,簽票坐南京直達上海的車回滬。

當時我們年輕,有機會總想到各地看看。北京是五個朝代的都城,南京也號稱「六朝古都」,去一趟很值,只是很多景點沒去,留下的遺憾很多年後才得以彌補。

這次回上海探親中途幾次上下,其結果就是車上的座位沒了保證,大多時間是站著的,多虧了同車一些好心的「知青」朋友,見我們太累,將他們的座位讓我們坐一會兒。我看到有些沒座位的人,鑽到座位底下睡覺,當年的「知青」,在探親返鄉的火車上都受過這樣的罪。如今每當我看到有關中國農民工春節返鄉出現困難的狀況時,我都會回想起當年我們「知青」回家探親的往事。

到上海見到父母我很開心,睡在那熟悉暖和的床上也覺得非常舒坦,這畢竟是自己的家,感覺好極了。家鄉的飯菜更是讓我饞得不得了,我們在農場每天吃饅頭和玉米碴子粥,蔬菜品種少,冬天只能喝沒幾片葉子的菜湯,葷菜就更少了,常常幾個月吃不到肉的。

所以在上海的那些天,我敞開肚子吃,恨不能將兩年沒吃的家鄉菜都吃遍。父母也盡量滿足我的要求,平日積攢下的肉票、蛋票都用上了,那些天在家覺得好享受,像是從來沒有過上這麼好的日子似的。

然而,在上海探親的日子,幾乎一眨眼就要結束了。人的感覺就是這樣的,不想過的日子覺得慢,甚至可以是度日如年,而想過的日子,就覺得過得飛快。在進入返程倒計時的最後幾天,我忙著排隊去買回程的火車票,買帶去農場的一些日用品和食品。食品中有我們南方人喜歡吃的大米,那都是父母省下來的;還有可以久放的鹹肉和香腸。

回程火車上,大多是結束探親要回東北的上海「知青」,行李架上都塞得滿滿的,大家都往回帶很多東西。站台上擠滿來送行的父母和親屬,等到汽笛一響,車輪啟動,車上車下哭聲一片。短暫團聚後再離別,似乎比第一次離開上海去農村時的送別,更讓「知青」和親屬依依不捨和難過,親情也只有在經歷過離別後,才讓人有更加深切的感受。

我坐在火車上,此時的感覺和來上海時已是天壤之別,來時喜悅興奮,期盼想望,回去時傷感悵然,不敢面對父母的淚眼,也不知道未來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這來去感覺上的巨大落差可謂刻骨銘心,是我們每一位當年的「知青」都不會忘記的。

天安門 故宮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