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電話之變遷(上)
接連幾天打電話給一位朋友想聊聊天,都打不通。後來碰到這位朋友,問起此事,他說:「你打的是用座機的固定電話,我已經取消了。」我問:「那以後怎麼聯繫你啊?」他說:「打我手機的行動電話啊,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還在用固定電話啦。」聽了他的話,還在用座機的我暗自吃了一驚:「難不成自己落伍啦?」
回家後在互聯網查了一下,果然看到一條消息:「二○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國固定電話用戶為九千八百萬,當月淨減四十萬戶,當年累計淨減三百零二萬戶。」這讓我十分感慨,因為此前自己見證了固定電話的興起,如今卻又在見證其衰落。
自一八七六年貝爾發明電話以來,固定電話經歷了多次技術革命。諸如一九五六年,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電話電纜,使洲際電話通信成為現實。再如一九六六年,英籍華人學者高錕提出以玻璃纖維進行遠距激光通信。反觀中國大陸,由於各種政治運動,特別是十年文革,電話技術長期在低水平徘徊。
一九六八年我大學畢業,被發配到江蘇的偏僻小縣濱海。我見到縣城裡的電話還比較多,到公社(相當於鄉鎮)只有幾台電話,再到大隊(相當於村)則根本沒有電話。如今的電話以轉盤或按鍵來撥通對方號碼;那時用的卻是搖把子電話,先將搖把子轉幾圈以接通交換台,告訴接線員要打給誰,然後等待接線員把電話接通。搖把子電話用在小範圍內還可以,要打長途電話就難了。
一九七七年我在濱海某工廠當技術員,出差到瀋陽,有要事需與廠裡聯繫。我知道打長途電話不易,所以一大早就趕到瀋陽電話大樓。業務員接受了登記,關照我守在大廳裡不得離開,我從上午九點等到下午五點,連午飯都不敢出去吃,卻一直沒能接通。業務員說我的電話要從瀋陽先接到南京,然後轉接到鹽城,再轉接到濱海,最後才接到我廠裡,只要有一處線路繁忙就打不通。業務員說打不通電話不稀奇,就連北京都有百分之二十的長途電話打不通。
因為打電話不易,當年人們都養成習慣:打電話有事說事,說完即掛,從不在電話上聊天,誰知我的這個認知竟在一九八六年時被顛覆。
我工作的研究所派我到香港出差,我在那裡的姨媽往我住的酒店打電話。她聊起家常,話愈講愈多,我愈聽愈急,在大陸打電話按分鐘計費,姨媽一通電話打了一個多小時,這得花多少錢啊?
第二天姨媽到酒店接我,我提起此事,本意是不想她花冤枉錢。她卻笑起來: 「這叫做煲電話粥,在香港很平常的,電話按次數收費,與時間長短沒關係。」這真讓我羨慕不已,期盼有一天也能與朋友煲「電話粥」;然而當時中國大陸的電話科技落後,這只能是夢想。(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