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芹出塞
上世紀六○年代起,台灣為了拓展外交而特設農耕隊外派邦交國,用精湛的農業技術來維繫跟邦交國之間的友誼,在當時曾經十分出名。
母親的閨密林阿姨,其夫婿任職於公家電力機構,就曾在七○年末跟隨台灣的農耕隊(後改名為「農技團」進而再改作「技術團」),以電力技術員的身分派遣到沙烏地阿拉伯「拚外交」,負責協助該國的電力設施規畫。每逢林叔叔回台跟家人子女們團聚,得空還會帶著兩個女兒到訪我家,大人們喝茶嗑瓜子聊天,我則跟小女孩們在騎樓下玩紙娃娃和扮家家酒,偶爾偷聽一下大人們的談話。
從林叔叔口中認識到的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文字從右向左寫的國家,除了有地理課本提到的「朝穿皮襖午穿紗」的溫差氣候,以及當地婦女把自己包裹得只剩下一雙眼睛之外,我最記得的一件事,是他提到了我不怎麼喜歡吃的芹菜,被農耕隊帶到當地種植後,竟意外長得像小樹苗般粗大健壯。
根植於大漠的唐芹,外觀不僅「豐腴」到跟台灣土生芹菜出現顯著差異,且切開之後會發現不再呈熟悉的空心狀,水分充沛。絕對想像不到,沙漠這樣的環境可以撫育出多汁清脆的菜莖來,簡直就是「逆天而行」。
奇特之處還有:芹菜那撲鼻張揚的味道與口感,經過異地他鄉的水土哺育,變得清淡而含蓄,彷彿DNA因故失憶或是發生了突變。
年幼的我,不曾想到要問林叔叔,有沒有再把在沙漠長大的芹菜種子帶回台灣,試看能不能種回原來那纖細修長的唐芹?
也從沒想到,在聽過這段口耳相傳式的「科普」十年過去,會跟著家人來到美國加州定居,根植於此,見識到了此地人習慣食用的西洋芹菜,與林叔叔當年形容的「壯如小樹」、汁多肉厚的「大叢」芹菜不謀而合。今科普得知,這品種是在十八世紀末才開發的。
美國人把這粗壯多汁的芹菜切片或切丁,拌上沙拉醬生吃,甚至非常豪邁地整根葉莖咔滋嘴咬,伴著粗糙的纖維吞下肚。果菜汁裡更少不了這一味。
我們台灣人經常捨棄不吃的芹菜葉子,在中東人的菜餚裡,通常被剁碎了撒在湯裡,或拌入醬料內,就好比烹調中菜的傳統裡,擅用蔥花或香菜來裝飾每一道菜那樣。
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土的芹菜,被古代中國人作為藥物,同時期的古希臘人與羅馬人將之用作調味品,據考證較接近於我們華人熟知的野生芹菜,即發展成現今常見的唐芹。過去在美國想吃唐芹,多得住在華人多的城市,去華人超市或唐人街的蔬果攤找,或者,想辦法弄種子來種。
要說到種芹菜,我也種出了一個小故事來:因住公寓,在陽台上種任何植物本就有其極限,再加上經常因為工作繁忙,忘記澆水或施肥,長期給植物製造了無形的「惡劣環境」,若還能收穫都屬無心插柳。今年將美國人常吃的西洋芹菜種子撒在了一個十英寸見方不到的盒子裡,在土壤與營養皆受限的情況下,竟仍究培育了出來,並意外發現它「能屈能伸」,長成了我所熟悉的「唐芹體型」,而且,成株後發出了陣陣濃郁的芹菜味,彷彿在提醒種植者,該澆水追肥了似的。
明明就不是出自唐芹的種子,疑似營養不良導致體型苗條的芹菜,除了不具備西芹的多汁特性外,無論拿它來包餃子還是清炒了吃,還真是風味獨特,口感竟近似我所熟悉的唐芹,卻又多了幾分說不出的個性。
不由得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逆境原來既是造化更是養分。與那知名典故「橘逾淮為枳」相比,芹菜無論去到哪裡都能活出一片天地與滋味的事實,顯然勵志多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