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歲月之寒冬回憶(下)
節日裡,全連男女老少一律平等:不上班,吃好的。當時兵團的節日主要有三個,除了國慶、過年外,就是「六一八」 。一九六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中央文革小組發布了「關於建立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批示」,簡稱「六一八」 批示。「六一八」 作為兵團的組建日,就成為了兵團自己的節日。
遠離家鄉、親人,成年累月地勞作在廣闊天地中的我們這些知青,每逢佳節倍思親外,能休息,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兵團裡指「打牙祭」吃好的,就很高興了。運氣好的話,營部的放映隊還會到各連輪流放電影,氣氛自然更是喜氣洋洋的。
在兵團,除非特殊的惡劣天氣出不了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得出工,沒有周休日的。終於,一九七○年元旦來臨了,全連放假,猶如大赦,知青們蒙頭睡了個大懶覺。清晨,有的知青去食堂打點小米粥的早餐,有的,包括我在內,懶得吃早餐,睡飽覺後就直接等著吃午餐。
中午吃餃子。食堂的炊事員早已經把肉剁碎,各排以班為單位,統一領取麵粉、肉糜和韭菜,拿回寢室,自己包、自己煮。
每班回到寢室,捲起半邊鋪,鋪上報紙,就熱火朝天地開始包起餃子。不必排長操心,大家分工合作,默契十足。和麵、擀皮,是天津、北京人的拿手功夫,他們知道包餃子的麵粉得兌多少水,知道如何醒麵,更能把餃子皮擀得中間厚、四周薄,包好後煮在沸水中絕不會漏餡。而我們上海的知青就只能打下手,洗韭菜,把菜剁碎,剝大蒜,然後放鹽倒油攪拌到肉糜裡,或者燒開水以備餃子下鍋。
班裡哪來的大鍋?大家因地制宜,把洗腳的鋁盆洗乾淨,簡單開水消毒一下,充當鍋用,因為洗臉的又掉了瓷的搪瓷臉盆沒法放爐子上煮。所謂燒開水,還得包括過濾的步驟。由於井裡打上來的清亮的水,一旦煮開,水就呈鏽紅色,因此考究點的話,就得把水過濾了。
一切準備就緒,當熱氣騰騰的一盤盤餃子出「鍋」後,大家或蘸醋或蘸醬油,邊吃邊讚「好吃」 ,誰也沒有因為這些餃子是從腳盆裡煮出來的而少吃一個。
晚上,每排為單位,大家坐席吃大米飯和炒菜。席位是由連隊小學借來的桌子拼成的,一個大席面,全排擠擠挨挨圍著坐:最裡的,自然坐在鋪上,兩頭和外圍的,都坐在小學生的長條凳子上。
一年四季,我們乾的吃北大荒小麥做的白麵饅頭,稀的是大餷子即玉米粥、高粱米粥、小米粥,翻個新花樣,也就是糖包、豆包和花捲,難得有大米飯吃,所以,不僅是上海知青,就連北方的京、津、黑龍江本省的知青,都吃得開心極了。尤其吃的是朝鮮族區出產的粳米,煮熟後米飯表面呈現淺淺的綠瑩瑩色,入口鬆軟清香。
至於菜呢,常年到頭,我們吃的主菜就是炒土豆絲、炒土豆片,以及燉大白菜,吃肉的日子屈指可數。而當時節日席面上,七碟八碗放的是蘑菇燉肉、大蒜炒肉片、粉條酸菜燉肉片、苜蓿肉等等,甚至很稀罕的,也還有煎魚塊和拔絲蘋果。雖說沒有我們上海知青最愛的家禽,諸如雞和鴨,但至少土豆和大白菜都讓路靠邊站了。排長一說「開始」,我們個個奮勇當先,筷子直奔早就盯上的目標,吃得個不亦樂乎。
碗碟還沒見底,連長、指導員和副連長們抱著冒尖裝滿菜的臉盆跑來,挨個寢室地來加菜。他們已不再是平日催吼出工時的嚴肅模樣,而是個個一臉慈祥,呵呵笑著、勸著:「吃,吃,放開肚子吃,菜管夠啊!」 把我們吃得呀,人人菜足飯飽,個個肚圓胃脹,那個痛快喲,好幾天後還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節日期間大集體中的人情溫暖,是艱苦歲月中的一抹亮色,彌足珍貴。(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