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感受
對中國人來說,春節是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我已年近古稀,這輩子在中美生活各半,前半輩子在北京,後半輩子在洛杉磯,春節這個節日,現如今對我來說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小時候在北京,長身體的時候正趕上大饑荒,總的感覺就是餓,看什麼都想能不能吃。當年一過完新年,快到春節的時候,就盼著年三十的到來,不光穿新衣新鞋,還有玩的,最重要的就是吃得好,還能吃得飽,甚至吃到撐。
我家住在琉璃廠的胡同裡面,每年臘月二十琉璃廠街旁就開始搭棚,北京人叫「廠甸」,就是現在的廟會,各種各樣的攤位一字排開,各種小吃應有盡有,糖葫蘆、關東糖「麥芽糖」、驢打滾、艾窩窩、切糕、麵茶等。要過節了,父母多給點零花錢,胡同裡的孩子們成群結隊去逛廠甸,在人群中鑽來鑽去,買來自己愛吃的食物,互相切磋,看誰買的又便宜又好吃。
吃飽了之後就看玩的,有風箏、空竹、風車、蟈蟈。男孩子要買鞭炮,當年沒有煙花賣;女孩子買燈籠和蠟燭。鞭炮有小鞭,兩百個一包;大一點的鞭炮叫「鋼鞭」,一百個一包。大個的爆竹是「二踢腳」,大一點兒的孩子用手指捏著上半邊,點著下半邊的「導火線」:下邊砰的一聲,把上半部嘣到天空,趴的一聲在空中爆響。能拿著二踢腳放炮的孩子可神氣了,顯得特別男子氣概。
年三十的年夜飯是重頭戲,幾乎每家都有魚,帶魚或黃花魚,象徵著年年有餘,也有紅燒肉;母親喜歡買一隻活雞,燉一鍋鮮美的雞湯;家裡比較富餘的,有油悶大蝦、蔥燒海參,那就是錦上添花啦;沒有素菜,因為平常都是素的沒有什麼葷腥。
晚飯後還要包餃子,守歲,等待午夜十二點吃餃子,迎新送舊。北京人最愛吃的是豬肉大蔥餡的餃子,講究是純肉「一個肉丸兒」的餃子,咬一口肉汁滿口,可解饞了。家裡有電視以後,年夜飯後全家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八○年代末舉家移民到洛杉磯,一開始為生存打拚,每年過春節只要不是周末,都要上班,只能在接近春節的周末全家一起多做一些菜、包餃子,也算過年了。
我們住在洛杉磯的西面,亞洲人很少,周圍一點過年的氣氛都沒有;再加上平時想吃的東西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年紀大了吃的東西又有很多限制,脂肪、膽固醇、糖、鹽、油和白米麵都不能多吃,對年夜飯的興趣與嚮往就逐漸淡薄了,需要和親朋好友一起聚會過節的時候,才有動力多準備一些菜肴,和家人一起度過春節。
剛來美國時,還在電視上看北京春節晚會,後來覺得春節晚會一年不如一年,娛樂性愈來愈少,已經有二十年不再欣賞春晚了。
在美國的時間愈長,對春節的熱情也愈來愈不像以前那樣了。但近幾年春節前,經常去洛杉磯東邊華人聚集的城市,看到人們對春節的熱情依舊,餐館裡高朋滿座、交杯換盞;超市裡年貨擺滿貨架,應有盡有;世界日報也報導何處有寫春聯、畫門神,還有美國華人春節晚會。有了孫女孫子以後,為了讓他們牢記自己的根,我們繼續保持春節的傳統,年夜飯、點燈籠、拜大年、發紅包,一樣不能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二三年紐約州長簽署了法律,指定亞洲陰曆新年為州公立學校的法定假日,承認了亞裔美國人在多元文化中的貢獻,幫助提升對亞裔社區的認知,也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的包容與尊重。
我的診所在白人區,病人都是白人,近幾年春節期間上班時,居然有很多病人見面後打招呼後說「Gong Xi Fa Cai(恭喜發財)」,可見中國春節已經在美國人心中有了印象,並且尊重我們的文化,這也讓我重新燃起對春節的嚮往和熱情,和大家一起歡慶這個傳統的中國節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