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買路錢 今昔差別大
我住的密西根州大激流城,離伊利諾州的芝加哥不算遠,前些年我們開車就去玩過好幾次。別看地圖上兩地距離僅一百九十英里,通常三小時多便可抵達。但開這段高速公路要途徑三個州,先是密西根、再接印地安那、終達伊州。而在進入印地安那和伊州時,汽車要繳費,才能通過那裡的收費站,所以又得耗時;遇上車多排隊,更要多花時間。
現代國家因為修建高速公路之開銷龐大,通常會向開車經過特定地區的司機收取少量費用(古稱「買路錢」),以彌補養路經費。美國也不例外,但收費一向低廉。
記得我們以前開車去芝加哥,所交的買路錢實在不多,幾乎不用抽出紙幣,只須掏出幾個硬幣即可過關。當時的收費站也簡陋,就是幾個無人看管的水泥崗亭,旁邊建造有一個頂部漏斗形的方形金屬箱。一旦司機向漏斗口扔進規定數量的錢幣,那根橫擋著的欄杆就會高高豎起。
某次,我因失手把一個二十五美分扔在地上,那欄杆遲遲不舉。我只好開門跨出,在撿錢時,忽然發現地上還散落著好多硬幣,一定是前面那些老美瀟灑拋幣不慎失手的遺留物。我趕緊把自己掉落的那枚硬幣扔進漏斗,欄杆這才豎起,於是輕踩油門,順利過關。
今年七月底,我和妻帶她那從上海來訪的妹妹一起去芝加哥遊玩,走的還是老路,又經過那三個熟悉的公路收費站。今非昔比,現在的崗亭窗門是不銹鋼及玻璃建造的,還有專人看守。那些漏斗口的金屬箱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好似加油站收費處的電子螢幕及信用卡插口、錢幣投入口等裝置。只見沿途三個收費站的買路錢分別是:七點五元、六點六元和一點七元,當時覺得這三項費用漲得夠厲害。
回家翻出二○○六年開去芝加哥所記的流水帳,一算下來,發現過了十七年,途經同樣的道路,所繳買路錢分別漲了三到六倍!
雖說其絕對金額並不算高,開車人肯定都付得起,但其漲幅委實驚人。眼下,全美民眾還飽受通膨之煎熬,雖說近期已有明顯回落,但仍處於歷史高位,銀行利率也居高不下,股市為此亦不時擔心受怕。從我這回芝加哥旅遊所付買路錢的今昔對比,可見全美有些物價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