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角
今年暑假,我在中國待了六周時間探訪親友,無意間在公園接觸到「相親角」這種新型的相親文化,不禁有感而發。
儘管我的人生已過半百,一半在中國出生長大,一半在美國成家立業,但我總是覺得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遠勝於對美國文化的認知,正如我常開玩笑說:「中國是我的娘家,美國是我的婆家。」然而這趟中國之旅卻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當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由來已久,不足為奇。
最近,在我們的AP中文課上,就有一個章節專門提到「相親角」,當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到這些話題時,熱度瞬間炸鍋。這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針對這個話題開始七嘴八舌地熱議起來,彷彿每個同學都有問不完的問題和好奇心。
曾親臨其境的我,也自然是順水推舟,來一個以「相親角」為主題的演講暢所欲言,將敏感話題變成透明化、簡單化以及知識化。
首先,傳統的婚姻觀在中國及一些東方國家,已經延續幾千年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家立業、延續後代是每個成年人應盡的義務,這也是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上世紀初期的中國,婚姻還是靠媒妁之言,就像我姥姥那樣,一輩子都對自己的婚姻十分抵觸,但她也沒辦法,因為父命難違。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相親角」的誕生雖然意味著時代進步,但不知為什麼透過「相親角」,我卻看到了「包辦婚姻」的影子?首先,在公園的相親角裡,我讀著每一個海報的內容,心裡不禁感到有些涼意,每個相親海報的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的背景、家庭、學歷簡介;第二個部分是對可能的婚約對象有所要求,這些要求真是五花八門,甚至有些是天方夜譚,至少對我而言,可說是跌破了眼鏡。
上世紀初期的「包辦婚姻」通常是摻雜利益,這可以理解,因為那時候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事。而現在的婚姻,我卻感覺到有一種商業架構在裡面,舉凡彩禮、過門費、戶口等等都要考慮周到。更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徵婚海報都沒有照片,而且都是父母貼上來的,我有時會想,他們的孩子都知道這一切嗎?
然而,截然不同的是在美國,每個人都有去愛和被愛的權利,無論是多大的年紀。想投入一段新戀情嗎?網戀是二十一世紀誕生的新興產物,見怪不怪,我身邊就有許多網戀成功而邁入婚姻的案例。
或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吧!無論是中國的「相親角」,還是美國的「約會網站」,都是人們可藉此尋找另一半的階梯,沒有什麼好壞或對錯之分,一切都要從個人的主觀願望當成出發點,勇敢地追求自己內心想要的心願。天地之大,但願天下有緣人終成眷屬。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