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異

顧華

我和太太年近古稀,在中美兩國各自生活了一半時間。在中國時人正年輕,趕上一對夫妻只能生一個小孩的政策,有了我們的女兒後,在她四歲時,我們全家從北京移民美國洛杉磯。

剛來美國時,為了生存,我和太太在異國打拚,兩人都全職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在女兒身上花費的時間有限。女兒很懂事,知道自己照顧自己,小學放學後,她就能自己穿過兩條馬路走回家,並在我們下班回家之前,就把家庭作業完成。

當年周末也想帶女兒去中文學校,又想讓女兒在周末享受孩童的樂趣,於是就在家裡盡量講中文。我們住在洛杉磯的西邊,女兒學校裡大部分同學是白人,少數族裔占少數。女兒這代在美國長大的華人,被外界稱為「香蕉人」。

女兒就讀加州大學,在學期間突然對中文感興趣,上了幾個學期的中文課,但講起中文還是洋腔洋調。我是中醫師,她大學畢業後又開始受我的影響要學中醫,並在學習中醫期間,結識了她的丈夫。她丈夫是越南後裔,兩人同時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一起通過醫學執照考試,結婚後都在我的診所裡工作,一切似乎都是上天的安排,我有了接班人,女兒和女婿有了工作,收入有了保障。

二○一六年,女兒懷孕了,有一天晚上十點鐘,我們接到女婿電話,女兒「破水」了。

在醫院忙碌一夜,第二天下午外孫女出生了,令我們特別驚訝的是,女婿從麥當勞買回來一大杯冰可樂、漢堡、薯條,女兒兩三口就吃下去,冰可樂也喝光了。

我看到後心裡感到難受,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坐月子是不能吃生冷的東西,我就埋怨了幾句,但女兒說:「我都折騰一天了,還不能吃點東西嗎?」我說當然可以吃,但吃什麼是有選擇的。女兒和女婿一副完全不理解的困惑表情,我也明白了他們在美國學的中醫,和我們在中國學的傳統觀念,兩者格格不入。

孫女出生三天後,當時洛杉磯陰雨交加,異常寒冷,小夫婦帶孩子去照相館拍新生兒照片,我們知道時他們已經回來了,女兒穿著單衣、拖鞋,完全看不出來是剛剛生完孩子的產婦。我將中國坐月子的傳統作法告訴他們,女兒和女婿搖搖頭發問:「為什麼?」

兩年多後,外孫出生了,又趕上新冠疫情肆虐,所有人都盡量居家避疫,不敢近距離接觸。太太怕女兒和女婿染疫波及孫輩,自己全副武裝按照女兒羅列的單子去買吃食,才發現他們吃很多垃圾食物。我們試圖勸告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女兒說都是女婿要吃的,我們也就不好多說了。

最讓我們看不慣的是,女兒和女婿給孫輩們不健康的食物,小孩子當然愛吃油炸薯條和甜點,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完全是「放養」。我們告訴他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習慣,但他們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放在心上,我們勸多了,他們煩;說少了,沒有用。

我們是在中國大饑荒時期長大,對各種東西都十分珍惜,特別是絕不浪費食物;女兒和女婿則是看到冰箱食物到期了,就馬上扔掉,實在可惜;我們不想說了,一是因為說了他們也不聽;二是他們自己賺來的錢,他們願意怎麼花是他們自己的事。平時常常告訴他們,我們可以隨時幫忙帶孩子或買東西,但女兒從來沒有要求任何幫助,不知道是「心疼」二老?還是自己完全獨立自主。

我們的前半生是在中國度過,所受的教育和受傳統文化影響,與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完全不同,兩代人之間原本就存在代溝,再加上女兒是受美國教育和文化的薰陶,中美兩國成長環境的不同,有時會覺得兩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南轅北轍,互相都改變不了對方,只能聽天由命了。

洛杉磯 加州大學 越南

推薦文章

留言